續藏經 八識規矩論義
 清 性起論釋 善漳等錄
八識論義序

  原夫聖人體用之旨者。有性相二義之門也。夫性相二門者。是真如性中。有生滅門。有不生滅門也。今生滅者。是相宗心意識也。不生滅者。是性宗空體之旨也。然則性外無相。相外無性。是故真如門中。生滅與不生滅。實無異相之法體也。既無異體。所以觸境明如。若無性相。故曰。唯心無境。若無境者。自心誰生。故心境泯泯廓然無聖。彰大象而不見其形。渾太虗而不見其相。是故在上不皦。其下不昧。大包天地。細入微塵。非色非空。非智非識。以五目不能覩其形。即四辯莫能談其狀。故繩繩不可名。寂寂不可見。迎之不見首。隨之不見後。鑽之彌堅。探之無影。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希夷絕朕。究不可知。(噫)只可冥之于心。契之于神。為三藏之祖。作十地之宗。迷之者。化智性而成識色。悟之者。轉識色而成智性。成色識者。六道齊彰。成智性者。即幻有俱寂。又齊彰者。成黎耶之心王。俱寂者。捐萬象之形質。又心王起。則憎愛心所之紛紛。藏識空。破無明轉識之息息(噫)。若能通唯識之真宗。達實相之無境者。則不愧於學法之人矣。然(余)自慚無識。未入升堂。謁究玄宗。竭思不已。實祈聖之冥加。誠叩于歷祖。聊為論識以示將來。

  

  唐玄奘法師八識規矩母頌

    清金陵西天禪寺元峯法師 性起 論釋
    嗣法門人 善漳等錄

  歸敬請加

  稽首慈氏佛  如尊在目前  如來已涅槃  今日無請益  故祈冥加力  命筆成此論  搜盡八識旨  言言投祖意  普利諸異生  同證唯識性  以斯淨妙善  回向於淨土  速見阿彌陀  頓捨異熟盡
  △今云八識者。以一本。散為萬殊。故云。唯識者。萬殊為一本。今云唯識者。即黎耶識也。以心外而無法也。又唯者。非他人之所成也。唯我黎耶藏識之所生耳。又唯者。成也。即根塵器界及轉識。并心所法者。總在藏識。獨自成耳。故問。何以自成。非他力也。答。如人墮餓鬼道。見水成膿血。或變成火。故目連救母送飯。變成火炭。天人見水是琉璃。魚成窟宅。又善財。參大光明王。眾生在城中。或見此城。似琉璃。或見此城中。俱七寶成。或見此城中。是沙土木屋。豈非是唯心業力。各人之所現也。是故自心業力強故。者見種種各異。非心外有色可見。隨自心故。何則。以各人自心業力種強。如餓鬼。共一處住。彼此不見。似同一室。成各夢故。即為心也。此通凡情唯心。若佛果中。成大光明藏。是白淨識名曰。毗盧遮那佛也。
  所云。八識者。俱在心數。非心所故。云八識者。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黎耶識。今識本無異名。因用處各別。故識帶數量。謂帶數釋名。今云五識者。依根得名。依眼得名。故云眼識。乃至依身得名。故云身識。名隣近釋也。又眼不是耳。乃至耳不是身識。即相違釋也。又名依士。釋以根劣仗識方見。故名依士釋也。如父仗子名力故。又名依主釋。識為能依。根為所依。故名依主釋。又名持業。有財。六七八識中。釋耳。因玄祖始出八識母頌共四十八句。分為四科解釋。
  ○第一科五識轉成所作智頌十二句  ○第二科六識轉妙觀察智頌十二句  ○第三科七識轉平等性智頌十二句  ○第四科八識轉大圓鏡智頌十二句
  四科中先論五識章十二句云。

  第一五識頌中又分為二

  (前八句凡情章。後四句聖果章)。

  初頌凡情

  性境現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徧行別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貪瞋癡  五識同依淨色根  九緣七八好相隣  合三離二觀塵世  愚者難分識與根
  今論八句中初句云。
  性境現量通三性
  論曰云何性境現量而通三性耶。答。所云性境者。不改易。為之性。所對五塵。為之境。此之以性為境者。謂地水火風。以四大而為之性也。境也。問。云何不改易性耶。答。地以堅固為性。水以濕為性。火以熱為性。風以動為性。以四大。各云性者。如火欲凉。決不可得故。風欲靜者。不可得故。下二義可知。故云性不可易也。又四大各徧。無欠無餘。故名四大。又能生。聲香味觸為之四微。即能所八法。共名為色聲香味觸由對四大。故名四微。色言色。與四微。即為之五塵性境。收盡內之根身。外之器界。以至明暗顯色等。方圓形色等。行住坐臥有表色等。總為第八識親疎相分。是果報識性持也。總以五識所緣性境而成現量境故。是見相二分種子之所生也。若未破無明迷性。是徧計性所收。若破迷性。即依他起性。相似雖有。性是無也。似依他性即圓成故。現量者。現謂顯現。非過未故。又如鏡光故。量謂度量。是率爾心如鏡照像。不留情故。現如影像。量如鏡光耳。又見相二分。各有自種。在八識種內。一齊生者。無前後際故。
  云通三性者。一善性。二惡性。三無記性。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