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以心緣心。名真帶質。即第六識通緣一切心及心所。第七識單緣第八識之見分是也。二者以心緣色。名似帶質。謂帶彼相起。有似彼質。如依經作觀。非是五識所緣現境故也。獨影境亦有二種。一者無質獨影。如緣龜毛等。二者有質獨影。如依經作觀。雖似托彼為質。終是獨頭意識所現影故。今第六識最為明利。故能通緣三境。而於三界輪轉之時最易可知也。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謂此第六識心與五十一心所皆得相應。所謂徧行五.別境五.善十一.根本煩惱六.大隨八.中隨二.小隨十.不定四。隨其所起或多或少。初無一定。故須臨時別配。具如唯識論中諸門分別也。根本煩惱即貪.瞋.癡加慢.疑.邪見為六。小隨十謂忿.恨.覆.惱.嫉.慳.誑.謟.害.憍。不定四謂悔.眠.尋.伺。
  性界受三恒轉易  根隨信等總相連
  言此第六識心。或時與信等相連則為善性。或時與根隨煩惱相連則為惡性。或時不與善惡相連。但與遍行.別境等相連則便為無記性。故三性恒轉易也。或緣欲界。或緣色界。或復緣無色界。故三界恒轉易也。或時喜受。或時樂受。或時憂受。或時苦受。或時不苦不樂名為捨受。故五受恒轉易也。
  動身發語獨為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
  謂身.語二業皆由此第六識方能動發。由第六識與發業惑相應。能造善惡引業。此業雖謝。所熏種子至成熟時能招六道總報。由第六識與潤生惑相應。能造善惡滿業。此業雖謝。所熏種子至成熟位能招六道別報。所招總報名真異熟。所招別報名異熟生。若總若別苦樂萬狀。皆第六識造業所牽感也。
  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
  發起初心者謂妙觀察智。相應心品初發起時。在于菩薩初歡喜地也。蓋由資糧.加行位中用有漏聞思修慧。漸伏我法二執現行。亦復助黑無漏智種令其漸漸成熟。故至初歡喜地頓斷分別我法二執種子。得與妙觀察智相應。然其俱生我法二執之現行纏繞及隨眠種子尚自未斷。猶須數數修習之力乃能伏斷也。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此明菩薩第七地後俱生我執永伏。雖有俱生微細法執。或時現起而非有漏。故能觀察諸法圓滿明淨。普照大千世界機緣。隨應說法化度也。

  第七識頌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此明第七識所緣乃托第八識之見分以為本質。是真帶質。此識雖非善惡性惟無記。而由俱生我執隱真理故名有覆。三界有情所以枉受輪迴不證涅槃。通以此執為本。故名為通情本。隨所生處必緣第八識之見分。妄執為我。故名為非量也。
  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此明第七識相應之心所也。大隨有八。徧行有五。別境惟慧。根本則我貪.我癡.我見.我慢。惟此十八恒得相應。
  恒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第八則恒而不審。第六則審而不恒。前五則不審不恒。惟此第七末那于有漏位恒審思量。非我執我。此妄執之我相無始隨逐無時暫捨。所以有情日夜昏迷不能自拔也。四惑即我貪.我癡.我見.我慢。八大即掉舉.惛沉等。前六轉識修施.戒等諸善行時。由此第七念念執我。令所修善不能亡相。故名染依。若此識轉為平等性智。則前六識所修諸行皆成無漏。名為淨依。所以前六轉識呼此第七識為染淨依也。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恒摧
  謂此第七末那無始妄執我法直行。菩薩初歡喜地。第六意識入二空觀。斷盡分別二執種子。亦伏俱生二執現行。此第七識方初得與平等性智相應。然由俱生我執未斷。所以出觀之後仍復執我。直入八地無功用行。方不復起現行我執也。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謂四智菩提皆是如來自受用執身所攝。而用各不同。若為地上菩提所現他受用報身。則是平等性智之用。其所被機唯是十地菩薩也。

  第八識頌

  性唯無覆五徧行  界地隨他業力生
  謂第八識非善非惡亦非有覆。故其性但是無覆無記。但與徧行五心所相應也。三界九地但隨夙世善惡引業所牽受生。分毫不能自作主張。豈可執為我哉。
  二乘不了因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爭
  第八識之行相甚為微細。難可了知。佛恐愚法聲聞妄執為我。故于阿含諸經姑未顯說。而二乘迷於佛旨。執于權教。不了此識是有情總報之主。生死涅槃之依。妄撥為無。故大乘論主廣引聖教。備顯正理。以與之爭。蓋欲破彼妄執故也。
  浩浩三藏不可窮  淵深七浪境為風  受熏持種根身器  去後來先作主公
  此第八識其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所以浩浩而不可窮其邊際。淵深而不可得其源底也。此識持一切轉識種子。故名能藏。受轉識所熏成種。故名所藏。被第七識執之為我。故名執藏。此識如水。前七轉識依此得起猶如波浪。此識所現境界之相。能與轉識作增上緣。猶如猛風。此識一味無記恒時相續。故受前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