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八識規矩直解
 明 智旭解

  

  八識規矩直解

    三藏法師 玄奘 作
    蕅益沙門 智旭 解

  前五識頌

  性境現量通三性
  統論所緣。凡有三境。一性境。二帶質境。三獨影境。一性境者。性是實義。謂相分色從相分種子所生。故名為實。此復有二。一無本質。二有本質。一無本質者。即第八心王所緣根身器界及諸種子。但是自變自緣。不假外質。然約器界及他人之浮塵根。既是共相識種所變。亦得說有外質也。根本智親證真如。雖不變為相分。亦名性境。二有本質者。即今五識所緣現在五塵。及明了意識初念并定中獨頭意識所緣定果色等。皆托第八識之相分以為本質。隨即變為自識相分而為所緣。猶如鏡中所現群像。雖約真諦言之則皆如幻如夢了無真實。而約俗諦言之則五塵即是五識相分。從種子生還熏成種。不同空華鏡像兔角龜毛。亦復不同過去未來之不可得。故名性境也。帶質.獨影二境下文方解。現量者。現謂顯現。量謂度量。五根對境分明顯現。依之發識緣慮度量。雖無隨念.計度二種分別。然有自性分別得彼性境不錯不謬。任運了別不帶名言也。三性者。善.惡.無記也。五識能助第六意識作善惡業。若與信等相應則善性攝。若與無慚等相應則惡性攝。俱不相應則屬無記性攝。故云通三性也。
  眼耳身三二地居
  五根通于二界五地。惟無色四天乃無五根。今明五識則鼻.舌二識惟欲界得行。初禪以上無段食雜氣故不現行也。眼.耳.身三識唯欲界五趣雜居地及初禪離生喜樂地此二地中得行。若二禪內淨喜樂則無外色外聲外觸可緣。故并眼.耳.身之三識亦不起現行也。三禪已上不言可知。
  徧行別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貪瞋癡
  此明五識但與三十四心所得相應也。徧行五心所。謂作意.觸.受.相.思。徧一切心決相應故。別境于心所謂欲.解.念.定.慧。由同時意識所引。亦得于別別境生欲等故。善十一謂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勤安.不放逸.行捨.不害.欲界善。五識得與十善相應。但除輕安。初禪善眼.耳.身識并得有輕安故。中二隨煩惱。謂無慚.無愧。大八隨煩惱。謂掉舉.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若惡心中定有此十。若有覆無記心中定有掉舉等八。故貪.瞋.癡者根本煩惱之三癡。即無明。徧與一切染心相應。五識緣欲界順情五塵有任運貪。若緣違情五塵有任運瞋。故外道凡夫入初禪時。眼.耳.身識唯有貪癡亦不名惡。但名有覆無記。若佛弟子入初禪者。有觀慧故。不味著故。并無根本癡.貪及大隨八。但名為善也。
  五識同依淨色根  九緣七八好相隣
  淨色根謂勝義五根。乃第八識所執受之相分。以能發識。比知是有。雖是色法。非外四大所造。亦非肉眼可見。故名為淨色根。依此五根乃發五識。此根即名增上緣。依眼識則更須空緣.明緣.境緣.作意緣.分別依緣.染淨依緣.根本依緣.種子依緣方得生起現行。故云眼識九緣生。耳識則除明緣。但須八緣。以闇中亦聞聲故。鼻.舌.身三識則并除空緣。但須七緣。以合時方知香.味.觸故。
  合三離二觀塵世  愚者難分識與根
  鼻.舌.身三。合中取境。眼.耳二種離中取境。故曰合三離二。觀塵世也。觀者能緣之見分。塵世者所緣之相分。五根對境無緣慮用。故大佛頂經云。但如鏡中。無別分析。圓覺經云。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五識緣境則有自性分別。任運起貪.瞋.癡。然猶無有隨念.計度二種分別。所以不帶名言。不執為外。仍名現量。同時率爾意識亦復如是。直至尋求等流心起。方墮比.非二量之中。然此根識不同之。致惟有秉大乘教以智觀察乃能分之。若愚法聲聞則便難於分別。況凡外乎。
  變相觀空惟後得  果中猶自不詮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  三類分身息苦輪
  此明五識至果位中轉為成所作智之時。猶自不能親證真如體性。但於自識變起真如相分以觀二空之理。故非根本智攝。惟是後得智攝也。未成佛前一向有漏。直俟金剛道後異熟識空。轉成大圓鏡智相應之菴摩羅識。名為圓明初發。爾時菴摩羅識所持五根成無漏故。依根所發五識亦成無漏。名為成所作智相應心品。能於盡未來時徧十方界示現三輪不思議化。度脫一切有情生死苦輪也。

  第六識頌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三性即善.惡.無記。三量謂現量.比量.非量也。此識若與五識同起。率爾緣現在境。不帶名言。不執為外。則屬現量。若入禪定緣禪定境。亦屬現量。若入二空觀智。或根本智親證真如。或後得智變相觀空。亦皆現量。若籍眾緣而觀于義不倒不謬。如見烟知火。見角知牛等。則名比量。若顛倒推求虗妄計度不能如理而解。不能如事而和。無我計我。不淨謂淨等。又如見杌疑人。見繩疑蛇等。又如翳覩空華。捏觀二月等。皆名非量也。三境即性境.帶質境.獨影境。性境已如前釋。帶質復有二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