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滅故曰無為。又邪魔正覺。體性無異故。不出婬怒癡邪性。證入真覺正性。性無邪正故也。然淨名據事理不二。天女約真妄體同故。此二文語異而意同。觀其大旨。正在妙存。謂煩惱魔界。是有無所攝。今既得涅槃。入佛果故。不在有無也。又涅槃不離煩惱。佛界不出魔界。即不出有無也。是則涅槃佛界。猶是對妄之真。不出不在。真妄兩亡。方曰妙存玄道矣。
  △二釋經玄旨。
  然則玄道在於妙悟。
  玄道當以微妙而了悟。不可以情計而測度。
  妙悟在於即真。
  悟微妙則在於即事而真。
  即真則有無齊觀。
  齊觀者。有無即真故。不出與不在齊觀也。
  齊觀則彼己莫二。
  出有無曰彼聖也。在有無曰己凡也。即出而在。即在而出故。彼己不二。
  所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天地萬物。皆有無所攝。我者涅槃妙理。非有無也。玄道在於不出不在之間故。天地萬物與我涅槃同。不二之根體。
  同我則非復有無。異我則乖於會通。
  萬物同真。則有無自盡。有無與非有。非無有異故。乖於會通之道。
  所以不出不在。而道存乎其間矣。
  釋成妙存。此則理事存泯。同時方為正解也。
  △三重徵再釋。
  何則。
  何謂不出不在道存乎其間。
  夫至人(寄人顯法)虗心冥照。理無不統。
  雖有能證之人。無別所證之體故。能照之心。虗而冥寂。即所證理。不二之理。無不統攝。
  懷六合於胸中。而靈鑒有餘。鏡萬有於方寸。而其神常虗。
  懷藏也。胸中內也。六合者。四方及上下也。靈鑒心也。有餘者。莊生云。恢恢焉猶有餘地者哉。蓋美道之無際也。且六合已無邊表藏於靈鑒妙心。而靈鑒之心。猶有遺餘。此則絕待之體。無處不周。非謂大有一物。都包六合。而更有餘鏡喻也。方寸與神。皆心也。鏡現萬象而常淨。心現萬有而常虗。上句釋天地同根。此句釋萬物一體。
  至能拔玄根於未始。即羣動以靜心。恬淡(上)淵默。妙契自然。
  上標至人。此顯能德能如是證也。拔取也。涅槃玄根無始無終。唯聖人得之。羣動者。二死兩障。是羣數擾動之物。即此契於寂靜妙心故。淡默之理。本自如然。方曰妙契。故曰妙存。
  所以處有不有。居無不無。
  此則即不出。而不在有無也。
  居無不無故。不無於無處。有不有故。不有於有。
  此則即不在。而不出有無也。
  故能不出有無(有無即真故)而不在有無(真非有無故)者也。
  結成也。
  △三述成真旨。
  然則法無有無之相。聖無有無之知。
  理事平等。為所了境。真俗不二。為能了智。故智無有無知。境無有無相境。即前第一義諦智。即前般若無知耳。
  聖無有無之知。則無心於內(智體本無妄想)法無有無之相。則無數於外(第一義諦本無名相)於外無數(名相即無如如)於內無心(妄想即正智)此彼寂滅。物我冥一。
  正智如如。不二理智。冥無二體。故無如外智。能證於如。亦無智外如為智所證故。曰物我冥一。
  怕爾無朕。乃曰涅槃。
  怕謂寂怕。無理智之朕迹。平等無二。故曰無為涅槃。無名正解。圓於此矣。
  涅槃若此圖度絕矣。
  圖量測度也。在有無出有無俱不可量度。此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四結責前非。
  豈容可責之於有無之內。
  前覈體中。以有無名相。推責涅槃真體故。今責之。
  又可徵之於有無之外耶。
  又前徵出中。出有無求涅槃真體。今亦責之。又搜玄中。雙問不出不在之旨故。今雙遣之。是知妙道存不出不在之間。而不可以不出不在而求故。曰妙存此。上就真應明等解竟。
  △次四對三乘明等行。文二。初通對三乘行。二別對菩薩行。初中三。初對三會一。文二。初解一疑三。問又二。初章名。
  難差第八
  難謂難問也。差謂差異。即三乘及菩薩。有諸位差別。此因上說物我冥一。乃曰涅槃則平等一味。更無高下。何故修證此法。人有三乘。位有高下。此則以解中法。一難行中人差也。
  △二本。文三。初牒前法一。
  有名曰。涅槃既絕圖度之域。則超六境之外。不出不在。而玄道獨存(牒前也)斯則窮理盡性。究竟之道妙一無差。理其然矣。
  結成法一。易云。窮理盡性。已至於命。今於心境諸法。窮緣性理。極於真性。真性平等。人法不二。方為究竟妙一之道。境智無差之理。定當如是故。前曰物我冥一乃曰涅槃。
  △二別敘人三中二。初通疑三乘。
  而放光云。三乘之道。皆因無為。而有差別。
  此經亦同。金剛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聲聞緣覺菩薩。因證無為。而有淺深故。有三乘差別。
  △二別疑菩薩。
  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