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其猶燈盡火滅。膏明俱竭。
  燈盡則火性滅。膏油竭喻身滅。光明竭喻智滅。
  △三結名。
  此無餘涅槃也。
  △二引經證成。
  經云。五陰永盡譬如燈滅。
  由此故。立無餘之名也。
  △三雙結正難文二。初雙結有無。
  然則有餘可以有稱(去)無餘可以無名。
  皆謂相上各可以立名也。
  無名立則宗虗者。欣尚於沖默。有稱生則懷德者。彌仰於聖功。
  顯立名之益。宗虗者。即趣寂之人故。欣尚沖默。懷德者。則大悲之人故。仰慕有餘功行。各從所尚。而有進修也。
  斯乃典誥之所垂文。先聖之所軌轍。
  名出勝鬘及諸經。故曰典誥。軌轍者。軌則途轍。皆證此二涅槃故也。
  △二牒前正難中四。初牒前難。
  而曰有無絕於內。稱謂淪於外。視聽之所不暨。四空之所昏昧。
  牒前也。下難云。
  使夫懷德者自絕。宗虗者靡託。
  靡無也。因聞涅槃。絕有無故。懷有餘者絕趣向。宗虗寂者無歸託。
  △二舉喻難。
  無異杜耳目於胎殼。掩玄象於霄外。而責宮商之異。辨玄素之殊者也。
  杜耳目於胎殼。即前視聽不暨也。掩玄象於霄外。
  即前四空之所。昏昧玄象。即四空天。掩閉霄外四。
  空天。即昏昧不顯也。責者問也。宮商則五音之二。玄黑也。素白也。則五色之二。責宮商者。要知五音清濁之異。辨玄素者。要別五色。黑白有殊。此則必有見聞之處。即前所謂九流交歸。眾聖冥會。必有歸會之處。此喻意謂涅槃既絕視聽。又非四空。如何令九流眾聖歸趣耶。似杜絕耳目。而欲問五音清濁。辨五色殊異。豈有此理也。
  △三詰責難。
  子徒知遠(句)推至人於有無之表。高韻絕唱於形名之外。而論旨竟莫知所歸。幽途故自蘊而未顯。
  子者。男子之通稱。召無名者也。徒虗也。知理不諦故為虗知。但以高絕才韻。推涅槃出有。無唱玅道。超形名而不知旨無所歸矣。涅槃幽途。自此蘊藏而不顯。
  △四結無益。
  靜思幽尋寄懷無所。
  難者靜心幽尋前章也。寄懷者。解心無所寄託。
  豈所謂朗大明於冥室。奏玄響於無聞者哉。
  大明即二相。玄響即二名。冥室是不見二相。無聞是不聞二名眾生。既無見聞之益故。宜表示之。令其熏善種。既泯絕名相。豈能示之以真相。奏之以真名耶。
  △二真應異同答。文中二。初章名。
  位體第三
  位次也。則應化之相。示生示滅。從有而無位次。如是體依也。涅槃玅性。本無名相。為萬法所依曰體。然即體之位。全真而起故。有出現入滅位次。即位之體全應。而顯本絕去來之形名。前難者。執化相以為真佛故。以名相有無難。前章絕名相之體。今先令達真應。假實不同。然後示化位。即體故曰位體。
  △二正答三。初敘難非真二。初翻前疑二。初破前疑。
  無名曰有餘無餘者。蓋是涅槃之外稱。應物之假名耳。
  前云返本真名神道玅稱。蓋不達示現耳。今直破之也。
  △二遣前執。
  而存稱(去)謂者封名。志器象者耽形。
  存執也。志慕也。封亦執也。耽著也。此四雖言別意同。蓋不了聖人示現名相。而執名稱言謂以為真。慕形器色象以為實。此則不了依他故起徧計。而不知情有理無耳。
  名也極於題目。形也盡於方圓。方圓有所不寫題目有所不傳。
  題目者。書題名目也。涅槃真體本絕名相故。方圓不能圖寫。題目不能傳說。下責云。
  焉可以名於無名。而形於無形者哉。
  △二示真應。文二。初明應化非真。
  難序云有餘無餘者。信是權寂致教之本意。亦是如來隱顯之誠迹也。
  難者所陳。二涅槃相者是如來。為執無者。顯現有餘權相。為執有者。隱現無餘寂相。致立教化之意。誠實之事迹耳。此明應化下顯非真。
  但未是玄寂絕言之幽致。
  玄寂幽致者。是即事而真。有無雙寂。顯上權寂。非此玄寂也。
  又非至人環中之玅術耳。
  環中者。空處也。術法也。至人所證微妙至寂之道。雖離一切相。而即一切法。隱顯二相。非此玅術也。
  △二示正觀真體。
  子獨不聞正觀之說歟。
  召有名者。曰子經有正觀之說。何獨不聞。
  維摩詰言。我觀如來。
  見阿閦佛品。世尊問曰。汝以何等觀如來耶。此即答文。彼有多句。今此略引維摩。以中道觀。觀第一義諦真身如來也。如謂真如。來而無來。故曰如來。
  無始無終。
  彼云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亦不住前際寂滅故無始。後際寂滅故無終。則中間寂滅故無住。即三際而無三相故。無始終也。
  六入已過三界已出。
  彼云。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謂真身寥廓。不可以根識塵六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