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各一心。
  若一心見色。則唯色非空。若一心見空。則唯空非色。
  即上云覩變則異乎無相。照無相則失於撫會。
  然則空色兩陳。莫定其本也。
  此實也。陳說也。真空幻色本自不二。今既各說故失不二之本也。
  △二示正義。
  是以經云。非色者。
  牒上經中。即色明空義。
  誠以非色於色。
  經說真空即幻色故。
  不非色於非色。
  上非色是真空。下非色是斷空。不說真空是離色滅色故。
  若非色(空也)於非色。(離色滅色)太虗則非色。
  釋上非理也。空若離色。唯太虗離色耳。
  非色何所明。
  出過也。斷滅之空。無知無用非修非證。何必辨明。
  若以非色(真也)於色。(幻也)即非色不異色。非色不異色。色即為非色。
  色空不二。為經正義顯矣。
  △三結顯所以。
  故知。變即無相。無相即變。羣情不同故。教迹有異耳。
  羣情者。執心不一也。為執色為實者說不異空。執空為斷者說不異色。故立教設迹有異也。
  攷之玄籍。本之聖意。豈復真偽殊心。空有異照耶。
  攷本者推校也。玄籍者大品也。偽者虗也。俗諦幻有曰偽。謂推攷大品文意。豈謂心有真俗之殊。境有空有之異。此亦破前所執也。
  △四會通前義。
  是以。照無相不失撫會之功。覩變動不乖無相之旨。造有不異無(照色不異觀空)造無不異有。(觀空不異照色)未甞不有。未甞不無。
  甞曾也。理事雙照。空有同觀。故不照則已。照則未甞有異。
  故曰。不動等覺而建立諸法。
  此是放光經。前牒為問端。故今重引證。兼示之也。
  △三結責所問。
  以此而推。寂用何妨。
  以用也。用經正義推尋。故知般若寂用同時。何妨礙也。
  如之何謂覩變之知。異無相之照乎。
  責也。
  △二就解推破答三。初敘錯解。
  恐談者脫謂空有兩心。靜躁殊用。
  恐者。不定之辭。脫錯也。躁動也。劉公所見未必如然。或恐有此錯脫。而謂聖心空有各照。動靜用殊。由此錯解。故下牒彼所云。
  故言覩變之知。不可謂之不有耳。
  △二勸探玄。
  若能捨己心於封內。尋玄機於事外。
  然般若等智。豈獨在於聖心凡心。既全真而起惑。但當即惑以求真。故今勸捨內封。般若故非外得。封執也。內執有無。勸之令捨。玄機妙智。出有無之事外。勸之令尋。尋言而得意者。可以忘言。忘言得意。意無所得。則誰曰不證耶。
  齊萬有於一虗。曉至虗之非無者。
  此勸得已而用也。齊平也。一虗者至理也。玄機發照則觸事皆理。理不離事。故至虗之理非無也。者即牒指在人。能如是者。下云。
  當言。至人終日應會。與物推移。乘運撫化。未始為有也。
  此又勸其說化傳通。當此之時可作此言也。上三句即前俯仰順化等。末句即而無照功。
  △三責所執。
  聖心若此。何有可取。而曰未釋不取之理。
  劉君前曰。本無惑取之知。而未釋所以不取理。故今責之。聖心本自無取故言不取。不取之理何更待釋。
  △三雙非是當悟惑答四。初牒前領問。
  又云。無是乃所以為真是。無當乃所以為至當。亦可如來言耳。
  初牒前。次領問。如其來問亦可如此。然劉公已知真智無知而知。真境無相即相。但未曉知即無知相即無相。故前立至當非當真是非是而問。故今先領其所悟。次破其所執。故云亦可耳。
  △二縱奪而答。文二。初縱其所悟。
  若能無心(若內無執異之心。方為能善也)於為是。(立真是)而是於無是。
  以真是對立於非是也。雖知真智無知而知。立此以為真是。待之故有非是矣。真非之見惑在執心。若無執心。方乃善了。下當義同此。
  無心於為當。(立至當)而當於無當。
  以至當對立於非當。雖達真境無相而相。若至當非當。執心不亡。則不可也。
  者。
  牒上也。能絕是非之執者。
  則終日是不乖於無是。終日當不乖於無當。
  既達無知而知。則了終日知而無知。又達無相而相。則知終日相而無相也。此則但除其執。前義自顯矣。
  △二奪其所執。文二。初正明。
  但恐有是於無是。有當於無當。所以為患耳。
  有是者有真是也。無是者無知也。當義准此。但恐劉公於無知立有真是。於無相立有至當。則執心不除。惑患生也。
  △二徵釋。
  何者(徵也。有何患耶)若真是可是。至當可當。
  可是當者。實有真智真境也。下出過云。
  則名相以形。美惡(污音)是生。生生奔競。孰與止之。
  形現也。美好也。至當真是名相現則美好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