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詰。三。初求有不成。
  夫智之生也。極於相內。
  生起也。妄智因境而起故極於相內。乃曰有知。
  法本無相。聖智何知。
  聖智照真法。真法本無相。真智何有知。此求有不成。
  △二推無不是。
  世稱無知者。謂等木石太虗無情之流。
  無情者。無靈覺也。流者。類也。世人說木石太虗及諸無靈覺之類。為無知。
  靈鑒幽燭形於未兆。道無隱機。寧曰無知。
  靈鑒者。智用也。幽深也燭。照也。初句明智徹理源也形現也。未兆者。朕跡未生。次句明照窮物始也。道者。不二理也。機即機關運動。喻智用也。不二之道在智則不能潛隱。後句明雙照理事也。反顯智用。豈同木石之無知。未句結顯也。此推無不無也。
  △三顯非有無。
  且無知生於無知。無無知也。
  且者。牒上辭也世有無知之名。起於木石無知之體。般若寂而常照故無無知之名。體可陳。
  無有知也。
  此文影上合先云有知生於有知世有有知之名起於妄想有知之體般若照而本寂。故無有知之名體可陳。
  無有知也。謂之非有無無知也。謂之非無。
  謂者。評論也。般若既無有無之名可詰。必當以非有非無推詰評議之也。故前云般若之體非有非無等也。
  所以虗。不失照。(非無也)照不失虗。(非有也)怕然。永寂。
  心靜曰怕。怕即寂也。智體本寂。故云永寂。
  靡執靡拘。
  靡無也。執拘皆心有所著。智用無為豈有拘執。
  敦能動之。令有靜之使無耶。
  不可執用為有。執體為無。而以有無陳之也。
  △二顯玄旨三。初引經標玄。
  故經云。真般若者。(真簡虗妄標也)非有。(體用虗寂)非無。(體用)無起。(體用非新生)無滅。(體用非後滅)。
  般若中有六不。今非有無即不增減無起滅。即不生滅垢淨。豈存。故兼之。又有無起滅各具四句。謂一非有。二非無。三非有無。同時四非有無。俱泯起。滅亦然。所謂四面不可取也。
  不可說示於人。
  離上四句。將何言說以示於人。唯內證可得。非見聞所知也。
  △二推釋玄旨。
  何則。
  既云。非有無等為真般若何以。又云不可說示耶。
  言其非有者。(牒經)言其非是有。
  出經意也。為明般若非是實有。知照故說非有。
  非謂是非有。
  遣執不可聞說非有。便謂般若屬無。
  言其非無者。(牒經)言其非是無。
  出經意也。為般若非是頑。瞽之無故說非無。
  非謂是非無。
  亦遣執不可聞說非無。便謂屬有。是知經說非有非無等。但遣執著。畢竟不能言於般若。故知般若不可說也。
  非有。非非有。非無。非非無。
  此又雙拂。上言迹恐。有云由般若離二邊。故經說非有非無。雖不可以有無說。則非有非無之言。豈非說般若。故今拂之竝上二字牒。經中間非字為能拂下二字為所拂。良由二執情亡。般若本無非有非無之名字。此如病盡藥除之義。離四句。絕百非曰真般若也。
  △三結勸尋玄。
  是以須菩提終曰說般若。而云無所說。此絕言之道知何以傳。
  大品意云。諸天子聞須菩提說般若。諸天子云。夜叉語尚可解。須菩提語不可解。須菩提云。諸天子不解不知我。無所說也。良由真智絕言。言不可及。不知以何為傳授。古詩云。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今亦云知何以傳。蓋言不知也。
  庶。參玄君子有以會之耳。
  庶望也。參玄君子者。指劉公也。望契會言外之玄旨耳。
  △二照用空有同時答二。初略牒前問。
  又云宜先定聖心。所以應會之道。為當唯照無相耶。為當咸覩其變也。
  牒上可見。
  △二正答所疑二。初直敘疑情答三。初敘問乖真。
  談者似謂無相與變。其旨不一覩變。則異乎無相。照無相。則失於撫會。
  謂前所問照用空有不許雙行。甚違大乘實理。今不欲直破故云似謂。其旨者。般若義趣也。不一者。空有不許同照故。
  然則。即真之義惑有滯也。
  有無竝照理事雙融。故曰即真。乃實教之義。趣問者未曉玄旨。惑而有滯也。
  △二示其正義四。初引經立義。
  經云。(大品習應品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約境明智用雙行立。上即真之義。然色空有無多就情揀理事。性相多約智論。今據劉公所問不許互照滯於斷常故初句簡實色次簡斷空。後二句一念雙簡。得智用者則事不異理。理不異事。理事互融。空有竝照。雖心經亦有此四句。秦世未有。故引大品為定也。
  △二悟惑對釋二。初敘迷情。二示正義。今初。
  若如來旨。(如汝來問之旨。下同)觀色空時。(照色空時)應一心見色一心見空。
  空色殊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