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修俱泯者義亦無在緣修真修二修俱泯者無所分別也有人云六道是逆修四教為順修泯却二修方曰見性者圓教之人不見性名圓者善哉。
  又了順修對性有離有合。
  前文通舉一代教旨故曰一期此乃獨標圓教修性離合之相故云又了。
  離謂修性各三。
  修三者文句云法身智斷法身即修中法身德智即修中般若德斷即修中解脫德性三者文句云實相功德實相即性中法身德功德兩字即性中般若解脫之二德明矣修中若更離開如下文也。
  合謂修二性一。
  修二者謂般若解脫之二德修德而成也性一者謂法身一德是性中本有也。
  修二各三。
  般若解脫是修中之二德各三者般若中三者實相般若是般若之中法身也觀照是般若之中般若也文字般若是般若之中解脫也解脫中三者性淨解脫是解脫之中法身也圓淨解脫是解脫之中般若也方便淨解脫是解脫之中解脫也是為各三對於前文是更開修德也。
  共發性三。
  性三者苦道法身也煩惱道般若也業道解脫也。
  是則修雖具九。
  修性相對離為九種相待為宗九俱名修。
  九只是三。
  性三為本攝修歸性合用體體用不縱不橫只一三德矣。
  為對性明修故合修為二。
  合修中三種般若為一般若德合修中三種解脫為一解脫德故曰合修為二也修雖二德還從性成故非別異性雖一德三德宛然亦非並別也。
  二與一性。
  提法中修性合明三德。
  如水為波。
  水喻性中一法身德波喻修中二德般若解脫也。
  二亦無二。
  於修德中二亦無二般若解脫元是一義以修對性亦曰二亦無二水波無二修性一如故曰二亦無二。
  亦如波為水。
  修性兩亡故曰亦如波為水不思議一誰云修性。
  應知性指三障。
  苦障煩惱障業障楞伽經云本住法不可說也。
  是故具三。
  十種三法性三居初謂三道也法爾本有。
  修從性成。
  由性發修也。
  成三法爾。
  登圓初住名三法妙不離凡初三道也三法分明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故曰成三法爾。
  達無修性。
  亦無波水。
  唯一妙乘。
  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
  無所分別。
  見聞理絕思慮道亡。
  法界洞朗。
  事事無礙法界帝網重重三千性相終自炳然。
  此由內外不二門成。
  修性不二門從境智立故曰內外不二門成矣。
  四因果不二門者。
  疏云大乘因者實相是大乘果者實相是既俱實相不二明矣。
  眾生心因。
  三千在理同名無明為因。
  既具三軌。
  一真性軌二觀照軌三資成軌因中三法妙矣。
  此因成果名三涅槃。
  一性淨涅槃二圓淨涅槃三方便淨涅槃果上三法妙三千果成咸稱常樂。
  因果無殊始終理一。
  因為始果為終其理不二矣。
  若爾因德已具何不住因。
  徵問因中已具三德何用趣於涅槃果耶。
  但由迷因。
  答通迷內三法本妙。
  各自謂實。
  謂者執計也論云情生智隔想變體殊實謂實執矣。
  若了迷性。
  了者達也達迷本妙。
  實唯住因。
  實謂理實經云縛脫同源。
  故久研此因因顯名果。
  以觀破覈因顯即果。
  只緣因果理一。
  結示妙宗。
  用此一理為因。
  經云是法住法位。
  理顯無復果名豈可仍存因號。
  三千相泯。
  理性自亡。
  上云見性修心二心俱泯。
  只由忘智。
  經云無明照生所所立照性忘。
  親疎。
  指路人為父子即親指父子為路人即疎。
  致使迷成厚薄。
  滅心為道則迷厚即心為道則迷薄。
  迷厚薄故強分三惑。
  不分而分名之為強。
  義開六即。
  因果理一名之為即凡聖不濫故名為六名去聲。
  名智淺深。
  空假中三智互論淺深。
  故如夢勤加。
  夢者喻也因人因眠故有夢事法性喻之如人無明喻之如眠凡聖因果喻如夢事莊周夢蝶是性中夢事十信菩薩夢八相作佛是相似夢事初住菩薩初破無明義如夢覺究竟正覺夢方畢爾今明凡聖共論五十二位進行如一夢中所見之夢事良由不思議業變不實故如夢信心行人稟教用觀念念無間故曰勤加。
  空冥。
  根本無明無自性故名之曰空空相亦空故名之曰冥勝鬘經云不染而染難可了知染而不染難可了知經云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又云十方虗空生汝心中猶如片雲點太青裏又云覺明空昧論云空如來藏者即指妄起無體曰空故知空冥之字典據顯然可信矣有又云此空字是喻者昧也古本作名字其義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