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矣。
  所言內者先了外色心一念無念。
  外謂達於九界色心總在一念一念亦無故曰無念方名內境然內體之中本具三千即不疑也何故外境只云了外色心一念無念不言三千耶答元意有念無念皆具三千內外亦然只為不分而分外境是麤三千是妙故下文云三千未顯驗體仍迷應知三千妙境舉體成用用不離體故三千當知外境未明三千煥然可見也。
  唯內體三千。
  問論中云一念心起即具三千此中何故云一念唯內體三千耶答論中示於妙境故曰一念三千此念即體是念此中揀麤顯妙故曰唯內體三千意云唯內妙體方具三千也。
  即空假中。
  據下文云以空以中三千相泯此中內體即合亦泯三千良謂妙境即是妙觀故云唯內體三千空假中意揀外境未具三千下文云文意初心己情對病設藥故云耳。
  是則外法全為心性。
  結示心源。
  心性無外攝無不周。
  唯心之性無外可對故云攝無不周。
  十方諸佛。
  上極佛界。
  法界有情。
  下盡生源。
  性體無殊。
  生佛無二。
  一切咸遍。
  心地法門不思議解脫性古人云眾生心裏佛寂寂涅槃佛裏眾生心擾擾生死實謂一切咸遍。
  誰云內外色心己他。
  人法俱亡曰誰泯然不二內外色心己他俱寂故曰誰云內外色心也。
  此即用向色心不二門成。
  妙觀從妙境立故名曰成。
  三修性不二門者。
  以智造境曰修三障曰性止觀云常境無相常智無緣智雖無緣恒為境發境雖無相恒為智緣以無相境相無緣智相由發也發謂無性也以無緣智緣無相境緣即是造造謂無相也境智不二即修性門矣。
  性德只是界如一念。
  牒上色心門中百界千如總在一念止論性德名為理境。
  此內界如三法具足。
  此內謂一念界謂百界如謂千如三法具足略即三法中即十種三法謂道識性等廣即無量三法傅大士云水中鹹味色裏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實謂門門具足法法圓成矣。
  籍智起修。
  籍謂假籍智開權實如智妙中四教二十智前三教十六智為權圓教四智為實經云我若讚佛乘眾生沒在苦實智無由得開尋念過去佛皆以方便力教化於眾生作是思惟十方佛讚為實施權先施三藏生滅七智後後對帶權實相須經停四十餘年方開實智示本界如三法具足故云籍智起修如上所引經文同聲相應義理煥然不須疑也問四教二十智是佛之所說曰教如何是籍智起修耶答只為教是上聖被下之言眾生稟教之權實至實教中開佛知見稱實起修故云性雖本爾籍智起修耳古本作籍智修者悞也有人作靈知釋知者昧矣。
  由修照性。
  實假權開書云崐竹未剪鳳音不彰性未鍊神明不發故云由修照性。
  由性發修。
  權假實融性指三障修從性成故云由性發修。
  在性則全修成性。
  下文云三千在理同名無明。
  在修則全性成修。
  下文云三千果成咸稱常樂也。
  性無所移。
  下云三千無改。
  修常宛爾。
  下文云無明即明。
  修又二種。
  修開權實。
  順修逆修。
  不了義教曰逆修了義大乘曰順修。
  順謂了性為行。
  非真流之心無以契真何真修之行不從真起。
  逆謂背性成迷。
  滅心求道三教之行俱迷即惑為真圓人獨稱了性長者云若了一念緣起無生超過三乘權學等見豈非順謂了性為行耶故知權學是逆修可約味約部逆順可知有人將六道為逆修四教為順修者不達逆順矣六道本是三障何修之有下文云應知性指三障可知矣。
  迷了二心心雖不二。
  迷了二心性若虗空本來不二。
  逆順二性性事恒殊。
  性謂執性執遂成事故同性事楞嚴經云由性明心性圓明故因明發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究竟有因明發性者發謂對境能覺曰發妄心不了故成性執之事事相天乖故曰恒殊官謂性執之性與上心性理同事別故分逆順性事恒殊生死涅槃俱是性事十界因果紛然不同可見矣。
  可由事不移心則令迷修成了。
  日本科云遮妄計意云可因生死之事不移真心便執計迷修成了耶理須迷之與了相絕天真故下文云俱泯矣淨光大師科云結歸理趣意云凡聖情量俱言朕跡逆順性事理絕真源故云理趣理趣者法爾也。
  故須一期迷了照性成修見性修心二心俱泯。
  故須者牒起之詞也一期者一代時教也迷了者不了義教曰迷了義大乘曰了於迷了二教之中有照性成修有見性修心議曰照性成修多恐是緣修緣真而修故曰照性成修見性修心真是真修意云緣修真修照性見性未是絕待對待未亡心慮何絕欲彰妙宗故曰二心俱泯亦可見性是見聞之見是信行人照性是觀照之照是法行人成修及修心俱是思修之修理中都絕故云俱泯矣故下文云達無修性唯一妙乘無所分別法界洞朗真俗不二矣一期之字更莫疑焉更疑之者未如之何也古本作一其者莫彰妙義矣有人云一却迷了者不曉矣古本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