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廉食等者。治欲人也。身修觀如噉猪豬。念處身如貯糞物。不即自害如猶強食。九想觀成猶如臰豬。雇人自害如不復食。廉字應作餡。薄食也。
  特勝發者下。正明特勝發相。一一位中皆云道品者。以有念處。念處屬道品故。初後各五。中間各三。如次以對身等四念。初五身念。初云入出者。入至臍。出至鼻。照之不亂。及以輕重麤細等。知長短者。猶如旋師。旋師弟子知繩長短。根本下。辨異。三譬。並譬根本。暗證今有。觀慧者。即顯今也。前八下。又斥根本。五糓者。黍稷麥稻麻。
  從心受喜下三。對受念處。心作下三。對心念處。大集等者。無內淨。觀無常下。五法念處。餘處等者。從初至此亦觀無常。故云餘處。此禪息斷外道計常。故成別治。無色四處最須辨別。文相極略。云空散是欲。誡欲名離。又觀此離名觀離欲。無所有處云若多若少等者。空處名多。無所有處名少。離是多少。故云皆無。少即是滅。故云觀滅。橫對念處。理異根本。念處是橫故云橫對。根本是竪故云竪對。故舉譬云食無鹽等。
  次明通明。初來意云三十六物者。與特勝同。諸文皆云內外中間各有十二。唯禪門中但分內外。內有二十六。外但有十。具如禪門。華嚴等者。禪門中云。有人修得。不知何名。北國諸師立名通明。能得三明六通。因中說果故云通明。
  次正明發中。初約大集以釋五支。經有五句合之為三。初釋如心可見。又識俗下。釋大覺。九十九等者。如禪門中。大小骨有三百六十。髓有九十九重。委在禪門。從思惟去。言真俗者。只是如向所明真俗。言上覺支等。對根本辨異。彼無觀慧故斥云解。
  初禪如泡乃至第四如鏡像者。約喻辨法。漸漸深細。無色無可以之為喻。但至四禪。故至無色但云三事。空滅三種受想者。法行比丘作是思惟。無色猶有識想觸想及虗空想。若修無想。永滅此三。又滅十大地中受想心所。故通言之。若婆沙云。但云滅受想二有俗觀故等者。判漏無漏。此但判向如心等中真俗之文。帶皮肉等名之為俗。稍深細前名之為真。
  此禪等者。有漏名事。無漏名理。諸地一一已有觀慧。況至滅受想。故斥論師不知用之為八解脫。道謂道共。定謂定共。毗曇義強。引之以斥論師不當。汝但有無漏理定。則無八解事禪。汝論則無俱解脫人。
  約外道者。正破還將戒慧以破彼定。是則等者。既無客定何殊外道。言八術者。大經云。復有明醫曉八種術。經文自以八復次釋。古師多釋。且取常無常各四為八。故八俱無。若許有戒慧。容有無常等四俱無常等。八亦不成。
  次不淨下。明無漏禪。先標二人。次二發相。先明壞法中願智等者。既進至燒想。無可以修背捨等禪。事禪之中超越最高。故名為頂。此禪又能轉壽為福。故名願智。俱舍云。如願而了故云願智。雖言燒滅等者。身想雖無而身實在。
  此人下。辨壞法人有退無退。如毗曇等者。婆沙問。阿羅漢退。不應二三兩果亦退。答。由第四退。牽二三退。猶如沙井。上下有塼中間無塼。上塼若墮牽下者墮。初果底。是故不退。若爾。亦應云二三退。答。雖不言之。實退三。若爾。何不退初。答。爾前無果。退無住處。無有更作凡夫義故。然慧脫人亦不併退。有退義故。故須說之。阿含下。引第三果退為第四例。亦是慧脫。是故有退雖退。此生定得。
  若不壞法下。釋不壞法人。初明不壞法相。言觀練等者。此四具如法界次第。九次第定。於初禪至滅受想。次第無間入。
  若修時下。對修辨發。愛多等者。約自他身以為內外。初集俱觀。集熟除肉。不壞法人俱至第八。[日*曾](麤鄧反)。潰散也。如捉淨法婆羅門等者。文在大論。
  釋食不淨想中。婆羅門者。多修淨法。有緣須至不淨國中。因食他餅謂為淨潔。大是不淨搥胸乾嘔。我當云何破此淨法。我已了矣。以喻假想合之可見。嗚應作歍。此是鳴字耳。
  如是想者下。是特勝辨異。如貪食人等者。愛身如貪食。身如猪豬。實觀如審知。存身如強食。見虫如假想。厭強如不食。前特勝下。合喻。六賊。六欲也。九通治六。若別治者。死想治威儀。言語二欲。脹壞噉三共治形貌。血塗膿爛青瘀共治色欲。骨燒共治細滑。一欲散治人相。怨詐者。愛實是怨。親人如詐。
  如是下。乃至發衍本習現觀二因緣故。大小同為貪欲所障。障去習發各稱本期。釋論下。破謬兼證發大。故知諸師不曉論旨。
  次釋背捨。先對前門以辨次第。先根本味。次根本淨。次無漏中四種事定。但說於觀。餘三屬理。觀中次第。九想之後須明背捨。言總別者。總與不壞法人共也。別在菩薩。定聖行也。
  又背捨下。判因果及釋名者。從因受名。因時厭背。捨離煩惱。故名背捨。三界結盡。轉名解脫。從背者下。重述從因。言淨潔五欲者。欲界五欲不名淨妙。從欲定去。至非想來。雖有著心名淨潔五欲。以背捨對治。厭離不著。故名背捨淨潔五欲。一內有者。略列初後。釋中具足。忽見身等。依修而發。亦從足起。[聲-耳+空]者。深山谷也。屍如彼谷。薩埵等者。即金光明薩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