懼人知名。況今識形呼其其名。不敢為非。
  次魔罪發中。初明破意及以破法。今是近屬。餘二遠屬。故難於前。二善二惡者。四弘為已善。諸行為未善。見思為已惡。無明為未惡。
  大論下。引證。華箭等者。論問。何名為魔。答。破慧命。壞道法者是。引人生著故名華。損五根故名箭。破佛法善故名魔羅。五根各一剎那者。隨覩塵時。生一念著。即為得便。如婆沙中。佛乞食時尚為魔惱。問佛言。汝何處去。佛知是魔而語之言。我到彼無六觸處。便作是念。沙門知我是魔。故今文中。外扇檀越亦不出六。今云五者。五轉入意。五壞意壞。
  復次下。廣釋外來。初令墮惡。次令墮善。本是出世高士得作此說。本是散人元皆屬魔。如是之人何所論墮。次令墮二乘。次令墮無方便空等者。惡空假也。不觀性計。迷於四性。不解性相。徒生空解。名無方便。愛見尚在。名無方便假。況此本非為利眾生。但非從空皆名為偏。
  阿難下。舉深況淺。佛涅槃時。尚為六萬四千億惱。況常人乎。意明小乘非善辨魔。非調魔者。寧免自他等者。一根有三。各轉入意。故有十八。魔自作惱。兼扇檀越。合三十六。
  若知下。正約理調。由迷實際見魔佛異。若見實際則魔佛等。如前楞嚴天女所說。小乘斷惑故說調魔。如毱多等。體如法界故無所調。說楞嚴時自縛非調。
  次妨亂中。對十法簡。今文望正。皆云太過。准禪境中。更加不及。
  次結數中云三百邪者。且約外來。并度入意三百六十。故文云初因五根。
  治[怡-台+追]愓中云偷臘等者。私增法歲。規利避[仁-二+(儿/又)]。臘者歲也。自漢至今。吉支者。此鬼名也。本因破戒。聞戒猶慚。況戒神護。破戒鬼去。
  治魔羅云一切莫受者。無所得觀即空觀也。其遍六根。非空不治。阿含云。魔有五力。所謂五塵。佛聖弟子一力能治。謂不放逸。大論云。云何令魔不能得便。所謂修空。
  次明修觀三惡者(云云)。言他屬者。凡有所施。令他屬我。大經云。為他屬故而行布施。墮於惡道。今屬三善。且據事邊。墮惡從心。雖生善道等者。既行魔業。世世屬魔。經云下。大品文。阿難問佛。魔為都惱一切菩薩。亦有不惱者耶。佛言。不信深般若語。他人言。我尚不知其底。汝何用學更有多事(云云)。是人則為魔所惱也。若無是事魔則不惱。
  次不思議境中云一魔一切佛等者。魔既即理。理攝一切。如此下。妙觀功也。故此即名治魔顯理。緣修等者。持世地前未能寂照。有出入觀。為魔所謀。謂帝釋來。故善慰之。故復誡言。當觀無常以求善本。魔以女飾用壞其心。不因淨名。魔幾得便。淨名高位。豈待澄心。故語持世。非帝釋也。魔去發心也。慈與魔知佛界之樂。悲拔佛即魔界之苦。故慈無量。佛悲無量。魔欲滿去。安心且寄事釋。故約悉達。次下結成行人用安心相。
  隨魔下。破遍。初總。次歷。教中初三藏伏四。至坐道場。方破煩惱魔。名菩提道。入無餘後名法性身。方能破陰。由得此二。永破生死。故云共破。故有永餘身在。不名破於陰死二魔。得不動等者。如大集中。初令諸軍。次令太子。次遣三妃。既不能壞。後自領軍退散顛墜。冠蓋劒三各墮一處。此並大集。今文通至後三教釋。通教見位與三藏伏同。至第六地同三藏斷。兩教聲聞不破天子。故為所惱。得通雖伏。亦不名斷。教中全無赤色之名。別從教道。故前後斷。豈斷通惑伏別惑而不破魔。圓教實道無復前後。須約六即以辨淺深。初住俱破八魔十魔者。初住分破。餘如前說。
  於上一一下。通塞。道品如文。門若未開下。助道。此之六種。於魔成度。於道成蔽。今以依理而斥事度。以此事六治於魔六。前之四度灼然生死。所得禪定與鬼交通。所學般若不離見著。言正度者。不出四教。具如助道攝法中明。言兼治者。魔中兼二。故須借用。若雜煩惱。如前兩境中治。雜業借念二佛者。色及法門。有惡故念色。有善故念法門。聞慧者。四教外凡。圓在五品。黜者退也。貶也。准有大車。文無者略。
  復次通用一意下。結觀通別。以陰境觀。用通下九。故云通只是一觀。離對十法。先了通已。相別可知。故引中論通別為例。
  次料簡中。問如文。答先違問答。故云緣別。次引論文。即順問答。雖有順義不可一向。故不同於寒去春來。大論樂法梵志於十二年求法叵得。世無有佛。亦無佛法。有婆羅門云。我有聖法一偈。若實樂法當以與汝。答言實樂。語言。若實樂者。以皮為紙。以骨為筆。以髓為水。當以與。即如其言書得佛偈。偈云。如法應修行。非法不應行。今世若後世。行法者安穩。有云。當剝皮時。魔便隱去。

  止觀輔行搜要記卷第八
  止觀輔行搜要記卷第九

    天台沙門釋湛然於佛壟述
  初釋禪境。初來意中云長病等者。准諸部阿含。五事退果。長病。遠行。諫諍。營事。多讀誦。文雖在小。障義必通。三十六垢。未撿。
  次上諸境下。來意。池。初住也。真如觀成故云入流深。此位具足事理諸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