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竟。至下更釋者。為示同故。
  次明出者。第一四句中第三句者。約中根大亦斷故不出。能出故亦出第二四句中。初句者約小義立。第三四句中初句者。體門兼折為斷兩亦者。初未能出。為亦不出。後方能出。為亦出。折法非正。故云兼也。二乘亦爾。第三句中亦約折體以為兩亦。並是二乘。故云不出。第四句中。理必雙非。初句應云折體理真。云體法者略。下之三句皆應云理。中下從理。上根緣理。第三第四准說可知。
  次問答中云意通者。通三教故。對折成四。義通圓別。故更約之。則以界外折體消之。一一准前。但以別圓替之比說。
  次於一一下。從門開門以成十六。及以四悉隨義應知。且如空門。體惑故不斷。未斷故不入。餘之三悉不斷義同。為人中。善生故入治中。是治故入。非治不入。第一義理准說可知。餘三門悉意同。若以門對門。如前根本四句中說。根本與所開雖同空等。以空等句一一各有空等義故。故成十六。亦可對於不斷等四。界內界外門義自成。入謂詣理必然。不入即理無所入。第三以理雙照。第四以理雙非。並以三德而為真也。出即起用。入謂冥理。斷及不斷四義同前。出中亦應更對四悉。文無者略。次此則下。復以別圓該通。通藏出人。折體名同故也。
  次三十六句般若者。雖依論問。乃以名異義同為答。此以大品色至種智不生般若生一句。開為三十六句。般若諸法意皆長遠。般若即智。諸法即諦。故今相對各開為三。更互相生。若作名異義同。但以諸法替煩惱。般若替涅槃。智斷既殊。義勢各異。故更明之。況復諸法十六。各攝前來三十六句。此乃句句從圓說也。若從次第。即以小衍相對。衍中含三。故前料簡方出別圓。根本開合准前可知。於中先明互發一十六句。次明互照一十六句。所言發者則有二義。一不思議。二者發習。又若境互發智。可論宿習。智互照境。又有二別。若轉智互照不論發習。逐境互照即是發習。又空假互照通三教菩薩。中互照二唯在別圓。似通被接。是故應約。諸教諸位。諦智高下。權實有無。次不次等。自在說之。總論只是妙智妙境互照互發。
  次釋三十六身。准論問答同異如前。不別而別即法身德。故直約身為三十六。化應報法為四根本。言出入者。約化興化息。問。但聞三從法起。不聞法從化起。二從應起。法從報起。答。施故從勝起劣。開故從劣起勝。應以玄文三十六句感應對之。法身冥。三身顯。亦可報身。自用故冥。化他用故顯。
  次釋病患境者。初略明權實。實中四虵以譬四大。於中復以性昇者如風火。性潛者如地水。藪者。此處無人唯聚水草。譬苦主眾法合成。具如大經。四國等者。重譬四大近而復遠。虗者弱也。乘者接便也。休者美也。否者衰也。
  諸佛問訊等者。病有二下。次分權實。初若偃下。權疾也。國王長者。凡俗眾也。斥小如弟子品。呵大如菩薩品。何所因起。問因也。因茲復為廣說。因疾寄滅談常者。因佛唱滅。大眾請住。故佛因斯廣談常理。實疾者。眾生實或。權疾者。高位示現。如是一切非今所觀。
  今觀下。判。雖是實疾。仍須發得。不發而病自陰境。上智等者。譬前陰境已入六根。不須至此。故前文云不須餘九。如躃大樹等者。躃。倒也。根鈍重。須委論觀法。夫長病等者。通舉能障。今此何必要須長遠。發已障禪即須由觀。下文結云四悉者。初文。世界經云下。為人。三乘字義當生善意也。起耶下。辨失。以顯得即生善義。復次下。對治。又下。第一義。
  正釋五門。初病者。先略辨脉所以中。[言*示]者候也。今略明之者。脉者血氣所行道也。脉經云。文中易了而指下難明。老醫尚迷。非此可具。今文五藏相者。非相生相剋。但當藏太增。如木性雖直。今太洪直。火等准知。相剋則依五行可知。
  面無光澤下。藏當體減。故使成病。木主肝故。若無光澤如木無潤。火等准木思之可知。
  肝上有白物去。相刻病故。由六氣以治五藏。治法如下治法中明。對稍便故。預列來此。後不復列。然亦不得全取字體。但調其聲與音相當。即是其相。既屬五行。隨其相生即治五藏。今文對藏所出者。是即本藏之氣。助養本藏。何者。既刻他藏。呼令皈本。其病鬼如竈君者。只是黑色。腎被脾害即成腎病。病鬼還隨病藏之色。故第一本具列五色為五藏鬼。文次應在病因緣中。便故寄此。釋脾云其色籠桶者。黃籠桶也。
  從又多昏昏下。六神病相。且准俗法。各守一藏。各主一根。陰是身本通於根藏。經律異相亦借俗喻各伐其功。六根六神各諍其德。
  次病因緣又自有六。次食不節者。如愽物誌云。若雜食者。百病妖邪之所鍾。
  次明損益相云從腰三孔等者。大論云。腰有三孔。風次膩汁散入百脉。與先血合。凝變為肉。從此生者名為身根。乃至生於五情諸根。重如沉下等者。八觸相也。
  此八觸下。對息辨觸。若順四大即順八觸。五常五行。相生相尅。主對各別。如白虎通.博物誌。具以五方.五帝.五佐.五神.五獸.五音.五星.五味.五氣。一一主對。故此九五皆有相生相尅之相。五聲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