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從假說。由所化境及悲智心。令境成益。智亦如是。圓教人云。不可思議。非境非智。若照不照。境自天然。名境不生。若觀不觀。智恒本有。名智不生。既俱不生。假名境智。文中且立身子.淨名以證初後。若欲比知。三乘無說以證通。無言菩薩以證別。皆云苦集不生者。斥前性計但是苦集。今觀法性四俱叵得。若別說者即當教理。皆不可說。
  雖不下。為他四說。
  雖作下。結成二空。言如前者。具如向來。始從若言至心行處滅。故金光明者。彼經云。不可思議智光。不可思議智炬。不可思議智行。不可思議智境。經加光炬以歎境智。皆是圓義。故皆云不思議。具如體相中說。
  若破下。判不思議權實。如是下。約教以判。顯不思議。初三藏也。即約從別。教教皆四。則教教對凡方有性計。又前二教聖於後同凡。全同性計。當教化他亦名為得。展轉相望乃至圓教。自他方乃名得。別執真緣成四計者。佛赴緣說。執則成過。圓教方云教證。實者形斥別教。藏通俱權。別證方實。然別教教道人多迷之。是故今文借地論判有二義。一者約行。地前為教。登地為證。二者約說。為地前人始終俱教。親證名證。如云真如為惑所覆。十度對地。向後觀中五地世學等。
  何故下。釋教證義。
  無思下。正明圓人無失成得。以明今文顯體之相。
  次明攝法者。初來意立疑。
  次今則下。釋。先總釋。應知名略。所攝必周。
  何者下。釋。先舉喻云。如得穴得珠。遍治遍具。是故二名無法不攝。故大經云。於一名下說無量義。或作一義說無量名。大品下。既云皆學皆入。故知遍攝。
  今更下。開章別釋。一實定慧以為能攝。事理等六以為所攝。所屬於能故云攝法。雖辨六義理無分張。成論小乘尚以止觀遍攝小教。況大教耶。此中列六。全依成論。大小雖別。能詮名等。
  從事理下。略結所攝。事即五章。理即理也。解即是智。位通因果。復攝於理惑智行教他餘自。自行化他因果攝盡。此之六章文六義二。各次不次意唯圓頓。
  一以下。別釋為二。初六義當次及不次。後相攝文唯是不次。初云理者。只是權實。約教分四。今唯所詮。是故但二。
  次攝惑中。還約理辨。由迷二理通別惑生。迷理之本所謂無明。故通別惑皆約因緣。初迷權中云獨頭者。婆沙云不共無明不與使合。論問亦有不共掉等。何以不論。答無也。所受喜樂者。樂。五教反。
  是十二下。束為三道。展轉互通。故名為道。大論.地論.婆娑.俱舍。其意悉同。
  成論下。引證三道。問。三障三道餘二名同。苦報二名不同者何。答。名異義同。報上加苦。又有報皆苦。問。障道何別。答。能蔽名障。互通名道。並從過患以立名也。合十二互通。故名為道。又與論同。論名業道。今須三前行等者。辨起前後。將教所列對行辨之。文列次第。身口在前。意三居後。先起意地。故云前行。文列在後。故云後三。身口後起。故云後行。文列在前。故云前七。中字但是助成其語。亦如五陰。文列與起亦互麤細。四諦因果亦復如是。今以成論十業道義以釋三道。論十不善業道品云。前行後三。後行前七。三是業非道。七亦業亦道。今文初二句及第四句與論文同。義亦不別。但第三句。論意以能行為業。所行為道。故以意三是能非所。故云是業非道。今意乃以能通為道。故云能通。今文前七復有二義。是所行故亦同論意。故云是業復是道。二是能通。通至後世。復名為道。三道義成。因緣理具。牽連等者。阿含中佛責不看病比丘云。汝為何事而出家耶。為畏王等。為捨牽連。三世繫續。故名牽連。十二輪者。展轉不窮。
  若迷實理下。次釋界外對。亦立相應獨頭。名同意別。須對界外諸使明之。等覺猶有二種無明。故引寶性證界外二種。三種意生等者。准楞伽云。佛告大慧。譬如意去速疾無礙。故名意生。又云意憶生故。名為意生。三別名者。經云。三昧樂意。三四五地心寂不動。二覺法自性。即八地中普入佛剎。故以法為自性。三種類俱生。了佛證法。經約通教及別接通。今文諸處皆云在前。三教者以義通教。故既云八地覺法自性。當知三昧通至七地。即入空位。故云三昧八地。入假故云普入佛剎種類。入中故云了佛證法。依今家判。但以修中為了。未必已證。若接入別。在住行向。經兼始終故並云地。即通十地。今謂作意生故。顯非證道。故今家判與經意同。言五種者。經唯有三。今義開五。三昧開出三藏二乘。覺法開出別教十行。亦可為七。即兩教二乘各開二種。故云凡有多種。
  三種意因移者。變易土中因移果易。及通菩薩等者。等取別教十住塵沙。雖不等者。釋疑。疑云。界外潤生但由無明。何須先斷塵沙惑耶。釋云。障化道故。化道未行無由耶理。是故先斷。塵沙為枝。無明為本。探說後位。故云皆去。故知假觀正攝等者。三中初人斷彼塵沙。是人必能進斷無明。故云攝也。若別論者。無明始終中觀所攝。若別圓等者。約相攝故。故兼圓人。此中正意明三意生。後之二人。別惑之名義兼無明。故云被伏。若單塵沙。界內已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