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亦生餘道。何獨天人。答。少故不說。然三惡得道。由宿見慧。福雖生天。不悟道者良由無慧。
  [豸*瓜]獠等者。通指邊鄙無禮教處。尚不解世語。焉知妙教。世總如此。亦佛未出。
  分形等者。故先令大權教其見已。後示受破。俱入正道。次法華證先同後異。
  若先下。約見斷不斷以判言同。三外者。斥所起見。非斥所依。先世已斷者。或見盡思存。或思除見在。或思未盡。若全盡者則不生此。故起見人不同諸下。外外尚爾恐復餘耶。
  淨名等者。挫同諸見。為進依本。二乘為退。不知中理。暫斥為見。外外尚養。況二乘耶。抑揚之言。不可一向。
  若作宗等者。將分別見以比諸論。今內外合成則一百四十宗且。依佛法亦有一百一十二宗。豈比諸論一門而已。中論觀法雖即煩廣。及至論門門亦不足邪正等者。故知今家與彼玄殊。
  夫佛法下。更明見意。佛化不出折兩門。攝謂養見研心。折謂不留遺芥。分故。引二經意以證折攝。大經等者。廣如經中覺德比丘。有德國王為護佛法執持刀箭等。如四悉檀攝一切教。世界為人攝受意也。對治即是折伏意也。藥珠二身攝一切身。破法立法收一切教。大旨悉然故以為例。
  約一一見等者。一百四十各作十乘。皆可經夏束為一境。共作十乘亦不可盡。
  今此空見等者。似破二論。通是不善。義同成論。別論亦得名為因等。起心善惡因起能生。十界義同。毗曇因空造惡。即三途界。義同成論。
  闡提等者。闡提尚有憐愛之善。不同空見逆父慢母。尚自不及極惡闡提。況復通論信不具等。慳貪等者。因無淨命。果時噉穢。因時破齋。果常飢餓。
  次聲聞界中。初總斥云不識等者。先舉不識以顯於識。若隨見流轉。則四諦俱三。
  所以者何下。釋四諦相。初具五陰。故名為若。初文是色。納受是受。取空是想。起行是行。分別是識。
  次空見下。集諦。五鈍闕癡。應云空見不了因果。非鷄狗等者。取空為道故異噉糞。
  道諦文云受第二句者。受於不受。
  勤破去。即小乘中相生攝。
  單複等者。例破諸見。言畢故者。由不造新。
  中論云等者。述論問答。以申小觀。論中初文問觀因緣。答中乃引毗曇廣破六十二見。一往觀之似不相應。故為問出令知不別。故云只此是。答如淨名云深入緣起斷諸邪見。
  又觀剎那者。正明起觀。有支中云有含果者。且寄迦毗羅。應須遍約附佛法起。及十六門隨所計者。皆屬有支。
  鼻隔等者。但止心鼻隔。而無理觀。尚無小觀。豈觀空見成妙境耶。止心尚爾況文字者。者暗證者。凡龜無決疑之能。故比暗證。雖不能自決。決他猶勝盲犬[狂-王+魯]吠。然此二人無發見義。發亦何能辨之。
  既識下。牒二乘境。為令誓由。亦以此由而為誓境。
  如一等者。正約空見起誓。此中四弘義兼內外。即剎那五陰眾生。一一眾生即是約外。以內況外。一人尚多況復多人下。三弘誓准之可知。煩惱為因。眾生為果。因果多故。法門無量。皆開佛知見。成無上道。問。因果一念。如何分於二弘誓別。答。還約內心取空五陰以成眾生。空見具足九十八使以為煩惱。一人既爾。多人亦然。不別而別。其相自分。
  若執下。空見起於六度行也。言魔施者。見本屬外。施順生死。義復同魔。此中總明三藏三乘。方明通教者。總別隨便不可一准。
  觀空見者。通教二乘界也。無明標緣覺。生苦標聲聞。諦緣只開。是合異耳。
  二乘知空下。通教菩薩。先與小辨異。雖度下。正釋。如前如後者。前謂前前境。後謂續後不思議境。
  復次下。因辨四教治見不同。見一治異。故有作意.任運不同。次云任運者。且約見斷。不入三惡。成論下。斥但用空。忽從空起見。空何能治。舉水生火可以比知。今知去。則知成論論十六門中之一門耳。藏通去。明破見先後。若爾。教雖有四。初心治惑。義唯二別。一者三教初心。皆先除見。二者圓教初心。觀見法界。除堅牢去。結斥。成論云下。釋疑。
  如患冷下。釋。一理如身力。空見如冷病。薑桂如無常。見真如復力。五石如即空見空如養色。五石謂白瑛紫瑛膏乳脂。重婁如觀法。加壽如假智。能飛如入假。重婁者黃精也。金丹。圓法也。從初發心名佛大仙。治見等者。以餘惑例。且舉界內思及塵沙。界外之惑不開前二。
  此四下。舉佛遺囑。明治法具四。
  所以者何下。釋遺囑意。四人有見。不出六道。故舉見果名為苦具。見之結業以譬鬼神。
  三車下。歷教以釋。以釋三車同異。此四教中總成九種念處。三藏三乘為三。通教三乘為一。同觀無生故。別教地前為三空。分拆體假。但無量八地已去名為真實。圓人始終唯有一種。故三車之言有總有別。別在三藏。總攝七種。除前入地及以圓教。是所會故。名大車故。別教入地雖帶教道。謂證同故。故下文中從釋迦者。約化儀釋一代教門。只是先與三車。後與一大。
  言略說等者。廣則七科。略唯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