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不同故。
  次勝應佛神變者。以依真理故異三藏。以不二故復異一心。唯作一耳。各各見佛獨在其前者。不同唯見老比丘故。故淨名云。各見世尊在其前。次報佛神變云依如來藏者。所依唯理。藏不能現。必待緣修入初地時方能分現。但異根本及無生理。三昧正受亦指初地。十方百界而作化。次法佛神變者。法佛如來與事神變無二無別。故云相作。無記等者。大論第八問佛一時化為無量百千億身。云何一時能說法耶。答不同小乘故能一時語嘿等也。次聞法不同中二。初正明聞法。次以論偈結。初文或從佛等者。明聞所從佛。唯佛在世。知識通現未。經卷唯滅後。生滅等四各生四解。初聞生滅生四解中。初生生滅者。世與出只是四諦生生不已故曰新新。四相所相故曰遷移即苦集也。戒慧略示道諦。解脫略述滅諦。寂是所證滅理。
  次生無生者。言無刺者。引大經二十七文。法性空中云何言拔苦集之刺。修道滅耶四皆無主。故並云誰無主故空。故云清淨。能謂道滅。所即苦集。能所不二故云寂然。生無量中。非於二邊取於但中。煩惑不染故云獨拔。邊非即中故云邊表。謂中道華離二邊水。出纏智月處法性空。
  次生圓解中。雙非等者。雖三相即中性。雙非三一相。即與法界等名異同(云云)。常樂略出四德中二脩一切法故云具足。若准此。前見相等文皆應具四。但於聲教此土不便。從聞則易。故於此中委明四四。執石等者。石毒藥寶。性本不二。隨見不同。諸法亦爾。圓智如執石。觀轉如成寶。
  次聞無生生四解中。初生生滅者。菩薩同凡故未無生。生無生者。三乘俱斷故皆無生。生無量者。見思無生二乘有分。今斷無明故云非分。斷惑前後二死亦然。生無作者。阿字無生遍一切故。
  次聞無量生四解中。皆取伏惑及出假位名為無量。斷惑證真非無量故。初生生滅者。即二乘方便位。菩薩三僧祇。故舉凡位十六諦觀。生無生中亦取三乘伏位。菩薩出假。生無量中取行及向。一一句中皆云亦者。初句界內未盡又伏界外。是故云亦。下句塵沙未盡又伏無明。故復云亦。生無作中云伏斷者。信後正伏為名斷。方便故云伏。斷入住正斷。非無量意。雖有淺深俱名無量者。如江河淮海水皆無量。
  無作生四解中。初生生滅者。菩薩始終不斷。故云不證。無作生無生中。三乘同故皆得。無作生無量中。登地為實。地前為權。生無作中。地前即地上。故云即權。次從夫下。以論偈結。
  次若言下。一一教中各得四句義。當一教生於四解。前雖云生。未約法辨。相狀難明。此示未來作聞一句生種種解之法式也。初結成生滅中。云呼方空為即空者。如人墮巖。雖未至地得名已死。方。猶當也。念念無常。雖未即空當必空故。賴緣假者。然四教中各有賴緣。施權二假其相各別。空中亦然。賴緣之假非從實施。施權即是慈悲設化。離斷常中。二乘亦得佛果。勝於三乘弟子。偏受中名。廣如第三卷開合中明。
  若作下。欲辨後教。先斥前非。如阿含.婆娑等。處處皆有空與不空及中道名。所詮各別。故須斥之。
  次結無生中。初云因緣等者。釋即空也。
  而不得下。斥無法性妙假中也。
  從設作下。許有當教假中二名。未見別理。唯成但空。縱八地化物。非任運化。 此三番下。結斥。
  次結無量中實有三諦。但是次第。未得名圓。雖順文三語相即。次第宛然。無生空者。真諦空也。假即空者。從空出故。對病權設。俱無實故。中即空者。不同前二。故曰無邊。亦得名為一空一切空。而次第前後三皆假者。亦似一假一切假。前後宛然。三皆中者。亦云一中一切中。而猶次第。離斷常中。位在十住。稱機名中。位在行向。實際名中。位在初地。三時各別。故成次第。次結成圓者。皆不思議。故不同別。三諦皆假。亦云同有。名字與別何殊。雖俱有字。次不次別。
  次當知下。結意。法即是境。境即四諦。依境生解。依解立願。故名發心。世人多以安心名發。不曉依境發誓方名發心。種種之言不過十六。
  次其淨土下。已釋其四。餘六略無。指例而已。一一各分四見不同。為發心境。思之可見。初心行人若不了者。縱云發心。皆不真實。縱發心不實。緣於正境。功德猶多。心雖真實。無境可緣。功德窴薄。故首楞嚴中佛告堅意。後五百歲。多有比丘為利發心。以輕戲心聞是三昧。亦得作於菩薩種子。況清淨發。
  次以三止觀結十種之中。推理居初。故委明之。餘者准例。故下文云。若見此意。例見相聞法乃至起過。故一一文皆生十六。皆以三種止觀結之。
  然法性下。正釋頓中法性非數。定執三四以為能發。反增迷倒。
  今言下至四。惑漸也。先法說云。一二三四者。只是三觀四教而已。次第累之。故一至四。此明漸之所以也。
  次說法性下。明不定相。內外權實各二根性。故四不同。
  從界內鈍人下。明四所由。由迷解故輕重巧拙。真與法性名異義同。界內迷真。界外迷中。所迷所解雖同法性。能迷能解巧拙有殊。對於利鈍故成四也。迷生苦集。解生道滅。利即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