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萬二千天地之中央。今詳。萬則大千更中千又小千。乃是萬二千。佛出中國。

檀梨名行。尸禪名學。羼般名道
  八十卷不見此對。至八十二中云。般若波羅蜜有所至處。五波羅蜜皆隨到薩婆若中。住六波羅蜜不失正道。何者。是菩薩道一切智是也。又云。菩薩欲得阿耨菩提。應學應行六波羅蜜(云云)。從八十至八十三。只說六度互嚴耳。後人更為撿之。

初啟曰句
  下古侯反。曲也。如乙字形。

一世間禪
  根本四禪。

二世間亦出世間
  十六特勝。通明禪。

三出世間
  九想。九背捨。大不淨等。

非世間非出世間
  出世上上禪。即九種大禪。

出世又二。一對治無漏。二緣理無漏
  彼文云。今明無漏有二種。一者對治無漏。二者緣理無漏。故大集經云。有二種行。一者慧行。二者行行。行行者即是九想背捨等。對治無漏也。緣事起行對治。破諸煩惱。故名行行無漏行也。二慧行者。即是四諦十二因緣。真空正觀。緣理斷惑。故名慧行無漏行也。

六妙門十章
  今引文注之。但欲知之。不須講說。下去亦爾。

一。歷諸禪
  一者因數息故。出生四禪。四無量。四無色定。若於非非想定覺知非是涅槃。是人必得三乘。二以隨為門。出生十六特勝等。三以止為門。發五輪禪。謂地輪。水輪。虗空輪。金沙輪。金剛輪。五輪並三昧也。四以觀為門。生九想。八念。觀練熏修等。五以還為門。出生三十七道品等。六以淨為門。出生九種大禪。得菩提果。

二。相生
  六門各二。謂修證也。修數者。調和徐數。從一至十。證數者。任運從一至十。不加功力。修隨數者。隨息出入。無分散意。證隨者。心既微細。恬然凝靜。修止者不念數。隨名修止。證止者身心泯然。定法持心。任運不動。修觀者觀於微細出入息相。如空中風。心眼開明。見三十六物及諸戶蟲。證觀者四念處成。破四顛倒。修還者若隨境即不還本源。應當反觀。觀心者為從觀心生。為從非觀心生。證還者心眼開明。任運還源。修淨者知色淨故。不起妄念分別。證淨者得空無相願三昧。無漏慧發。三界垢盡名淨。言相生。彼文六門。次第捨麤從細故也。

三。隨便宜
  若心便數。當以數法安心。乃至淨亦如是。隨便而用。不揀次第。

四。對治
  所治者三障也。治報障者有三。一者分別覺觀。心如猿猴。當用數門對治。二者若心乍昏乍散并無記者。當用隨門調心隨息治之。三者若覺息急。當用止門寬身放息治之。復次治煩惱障有三。一者若貪欲障起。當用觀門中九想等治之。二者若瞋恚障起。當用觀心門中慈悲治之。三者若邪見障起。當用還門十二因緣還源治之。復次治業障者有三。一者忽然昏闇迷失境界。當用淨門念佛三十二相清淨光明治之。二者忽然惡念思惟無惡不造。當用淨門念報身佛治之。三者若種種惡境界現。當念淨門法身本淨治之。

五。相攝
  修六門時。於一數息中任運自攝。隨止等五。何者。調息之時即體數門。心依隨息而數。即攝隨門。制心在數。即攝止門。知息數法了了分別。即是觀門。若於五欲心不受著。心還數息。即攝還門。知息無五蓋等垢。即攝淨門。餘隨止等相攝亦爾。

六。通別
  初調心數息。從一至十。依隨不亂。而成就數法。是則數中成就隨門。又當數息時。制心數中。令覺觀不生。是則於數成就止門。又數息時。知身心陰入界等空無自性。不得人法。是為成就息念觀門。又數息時。了知觀照之心無有自性。離知見覺想。是為數息成就觀門。又當數息時。無能觀所觀。以本淨法性不可分別。是為數息中成就淨門。以此五門莊嚴數息。餘隨止等亦如是。又凡夫外道二乘菩薩。通修數息一法而解慧不同。所證亦別。外道鈍根計息入禪。受諸快樂。利根計息有四句起見。聲聞於息而觀四諦。知息於身。身息是苦。貪身息是集。乃至滅道。緣覺知身息是有支。有緣取乃至老死。菩薩憫念眾生故修數息。息知如幻化。非生死非涅槃。入平等大慧。得無生忍。乃至隨止等亦如是。一一妙門。凡聖大小雖修而通。觀法則別。

七。旋轉
  上來六門是凡夫二乘共故。今旋轉六門。唯獨菩薩所行。以前是從假入空。今是從空入假。所謂菩薩當數息時。憐愍眾生。知息不生不滅。其性本空。雖無息性可得。而從一至十。知息中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等。是於息中成就諸地行願。餘隨止等亦如是。

八。觀心
  行者知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悉從心出。離心之外更無一法。當觀心時。知一切數量之法悉隨心王。若無心王則無心數。心王動故心數亦動。作是觀時。即知心是隨門。心性常寂則諸法亦寂。即止門。心如虗空。有大智慧。即觀門。不得能觀所觀之智。而還通達一切法。普現色身。即還門。成就一切法而不染。惑倒不起。即是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