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度治蔽。此對治也。對治非宜。如用檀治慳不去。則轉用餘五度治之。餘五度亦如是。則成三十六句。此多也。今治四分。各有轉治麤具等。治則妙也。

今對治中十二
  外貪以不淨助。內貪以背捨助。內外貪以八勝處助。瞋癡亦各三助。第四明覺數息助。沉昏覺觀息助。半沉半明覺隨息助。

即指親想以之為淨
  修不淨觀有二義。或於己起貪。或於他起貪。若於他起貪者。修不淨觀治他不去。宜於他起親想。轉修慈悲觀以治之。又轉修不淨。

未來四句
  外道本功本見未見。未見本劫本見。第三有四句者。一神及世間有邊。二無邊。三上下有邊四方無邊。四以捷疾智說。

四藥互轉為十二句
  如治貪。轉用息用慈用智等三。餘治瞋。轉用不淨等三治之。三四成十二句。

如上隨自意中觀貪欲等
  彼觀貪欲中。歷四運推撿。欲心起滅不可得者。空也。欲中具河沙佛法者。假也。塵勞之儔是如來種者。中也。

師資之失
  如云。准河有行大乘空人無禁捉虵。此人於善法作觀。經久不入。放心向惡作觀。薄生空解。後不達佛法意。純將此法一向教他。令他造惡。放捨禁戒。罪積山獄。毒氣深入。

不住觀察名不住不調
  搜要云。夫食果者。存核留種。果甘核苦。碎已俱失。背佛方便如失果。縱而不觀如失核。

第一第二句失
  住調伏是空。第一句也。住不調伏是假。第二句也。

第三第四句失
  迷第四非調伏非不調伏之句。而行第三句亦調伏不調伏之義。空假相帶。於義成失。

論我修無相則非修無相
  則非下修無相一句。驗是斥上句邪空之人。

從第三第四句生
  知於雙非。不礙雙注。便住調伏不調伏。

是故相違
  初心若斷貪欲是住調伏。調伏是漸。既云非圓非漸。是住亦調伏亦不調伏。

宇文邕
  毀廢佛教。由於衛元嵩魔業。此乃滅佛法之妖害。

隨順方便教意
  住調伏。

及迷法者
  迷不住調伏之義。廣行非法。謂之無礙。

居是言
  是應作土。

瞋他順理
  我三業不清淨。嫌他清淨。故瞋。

瞋他違理
  他三業不清淨。我清淨。故瞋。

善惡業成各為一念
  光明空品疏引經示相。華嚴經云。十二因緣在一念心中。大集云。十二因緣一人一念悉皆具足。如眼見色。不了名無明。生愛惡名行。是中心意識色共識行名名色。六處生貪名六入。色與眼作對名觸。領納名受。於色纏綿名愛。想色相已名取。念色心起名有。心生名生。心滅名死。乃至意思法亦如是。一日一夜凡織幾許十二因緣輪網以自纏迴。

法界次第釋名義
  彼云。是十二法展轉。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謂之緣。因緣相續則生死往還無際。

分位
  識名色六入。胎位也。觸受等。出胎位。

即是出入各作根本
  搜要云。須兩根本者。若作兩本者。應云不斷煩惱。不入涅槃。不斷煩惱不出涅槃。乃至非不斷煩惱非不入涅槃。非不斷煩惱非不出涅槃。今論但先列斷。後方列出。

柝體無學恐文誤耳
  準記。五意斷入是柝無學。不斷入是體無學。

文殊傳旨問果疾竟
  經中文殊問曰。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捐。不至增乎。世尊慇懃致問無量。此問界疾也。

拆小彈偏歎大褒圓
  折三藏小。歎三教大。彈三教偏。褒於圓教。具如箋難引文。

三觀拆伏已如前說
  前助覽中亦引文已。

純陀請住。與文殊往復已開常宗
  經中純陀云。我今欲令如來久住於世。不入涅槃等。文殊言。汝今不應發如是言。欲令如來常住於世。當觀諸行性相。如是觀行具足三昧。欲求正法。應如是學。純陀問文殊言。如來最尊最勝。是天中天。壽命更促不滿百年等。文殊因此廣說如來常住不變易法。壽命無量等。

諸弟子等說毗伽羅論
  毗伽羅論。河西云。是天竺字本。經中以論喻大乘也。記中連書。小大難曉。今引經中本文開說之。經云。我為諸弟子說於半字九部經已。次為演說毗伽羅論。所謂如來常存不變。

三牛十四象乃至後後十十增較十住一節
  迦葉白佛言。世有病者。四大增損。互不調適。羸瘦乏極。是故不能隨意坐起。臥著牀蓐。如來四大無不和適。身力具足。亦無羸損。世尊。如十小牛力不如一大牛力。十大牛力不如一青牛力(三牛)。十青牛力不如一凡象力。十凡象力不如一野象力。十野象力不如一二牙象力。十二牙象力不如一四牙象力。十四牙象力不如雪山一白象力。十雪山白象力不如一香象力。十香象力不如一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