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之易。

旃檀如法性故
  似多故字。

足故大經
  足應作是。

旁牌
  周禮。司兵掌五盾。盾者。于櫓之屬。所以扜身蔽目也。

見鶴
  經只作鶴。

餘之六句準此說之
  言不常者。一切邪見及四性等。常與無常皆不可得。不生無常。何得有斷。斷無常故故常。本無餘例耳。

從始至終並有橫故
  始從破假入空。終至破邊入中。此之竪門並橫者。如一無生門則三諦皆無生。乃至三諦皆不出。

無明滅生
  還以無明法性相對論滅。若無明滅而生法性者。則無明是自滅而法性名他也。若無明不滅而生法性名他滅者。以法性生時而無明即滅名為他滅。

通舉始終行位
  生死始。涅槃終。行則觀成破惑。位則三根出假等。

論不住色布施
  金剛偈云。遠離取想。論云。不見施物受者施者。無著云。不住相想。以心境俱空。則微細相盡袪。

更說不垢不淨
  經云。垢淨為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亦名却入未前進故
  搜要云。行計未窮。故名却入。自未極故。

不同小乘隔世報故
  小乘但有習果而無報果。今云隔世報者。以大則之。生變易報。

但觀欲等心王
  搜要云。前云識者。是諸心家之識。今云欲等。是識家之諸心。

具如向簡
  雖即屬陰。攝陰不盡。

而論總別
  識心是總。欲瞋慢是別。

而論麤細
  五陰但一色是麤。入中開色為十。入半則細。陰中四心則麤。界中開四為六。識等則細。

報非報別
  三科皆報。所發者非報。

論云若捨分別即知障清淨
  記云。故知分別實不可捨者。以小乘人滅相滅心而捨分別。既無分別。不能悟大。今指分別即是法性。故知分別是悟入門。悟入之時是捨分別。捨名雖同。大小永異。

初觀始於凡地無位可論
  如三藏內外凡。未證空時。何所論位。

四地名須陀洹等
  此通人也。四見地。三八人。初應是慧性。二地上上根也。此三根人證空位。

九夷等四
  四者。謂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注云。九夷在東。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蠻在南。夷字從人執弓。狄是犬種。戎人荷戈。蠻亦蟲種。皆無禮教。故以夷狄之字賤之。夷有九者。一玄菟。二樂浪。三高麗。四滿飾。五鳧[臾-臼+曰]。六索家。七東屠。八倭人。九天鄙。餘狄戎各有名。

觚竹等四
  四者。謂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注云。觚竹在北。北戶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東。皆昏荒之國。次於四極。

論徑[仁-二+延]
  語出莊子。彼云。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與。大而無當。往而不反。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逕庭。不近人情。注云。上古定切。下透定切。逕庭。激過也。謂言語宏大。不近人情。彼云激過。今云越次。義亦同。

一切種智故云空觀
  空本一切智耳。搜要記中無種字。

五下分有身見戒取疑
  妙樂記云。此三徧攝一切見惑。問。下分有五。本是思惑。何故三分屬見。答。此惿舍中明隨眠煩惱。乃於辨九結中云。見結者謂三見二取。三見有十八物。二取亦十八物。見十八者。苦下有身見邊見。四諦下各有邪見。合成六見。三界各六。故成十八也。取十八者。苦下二取。集滅各謂見取。道下亦二取。故成六取。三界各六。名十八取。三見是所取。見取。戒取。是能取。預流斷三結者。頌云。攝門根故三。言攝門者。謂身見在苦門。戒禁取在苦道門。疑通四門。斷三結者。攝彼三門。言攝根者。謂邊見依身。見取依戒。邪見依疑。故斷三結攝彼三根。若據此文釋五下分。酌然三結屬見明矣。若大師判為思惑者。通總而舉之耳。而別取貪瞋二分攝欲界思也。

五上分
  文但列四。須加無色染也。俱舍頌云。色無色二貪。掉舉慢無明。疏云。一色貪。二無色貪。三二界掉舉。四二界慢。五二界無明。由此五種能令有情不超上界。名為上分。以貪過重。兩界別論。

皆有能所
  緣無明。緣法性。真緣為所。以所顯能。

若境若觀俱有心法。咸須撿梭
  此是通結也。若觀則能觀諦緣度之心。若境則所觀諦緣度之法。恐行人於通起塞。故須撿校。體法觀亦爾。故云下去。若例上三諦之言。觀則三諦之心。境則三諦之法亦爾。

百千萬億
  萬億下必闕眾生字。

從根利鈍故使出界經劫長短
  須陀洹歷後位入般則鈍。斯陀含人其根少利。一呼善來便證二果。阿那含人其根有利。不歷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