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於一見對別名總
  前單四見之初。總對四見名總。亦可名為總中總別。今無見中又論總別。亦可名為別中總別。

不同有見因成末文總別
  彼文云。性相俱空者。是為總相從假入空觀。

粗免夷愆
  若云。我知是。我見是。是大妄語。犯波羅夷。

從有人下。難中論師。寄非辯異
  此中分科或恐誤。合在下文也。若此中分科。應云。破無生為二。初正破。次有人下。難中論師。初文二。初徵起。

三結
  一我見。二非因計因。三疑。我即身見。非因計因即戒取下第十記初釋。

衛元嵩破壞佛法
  上表滅佛法。有文在下。


  押應作壓。

之與華恒
  恒應作垣。垣墻也。

無為無欲之語
  老云。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又云。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名常道之說
  老云。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

守雌
  老曰。知雄守雌。

守弱
  剛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患智
  智慧出於大偽。又云。絕聖棄智。

患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吾所以有身。

身毒
  音篤。

苦縣
  苦。音戶。

諡老聃
  聃字是諡。老非諡。

柱史
  在帝王柱之傍。為史官。

莊任漆園
  史記云。莊子。蒙人。乃梁國蒙縣人也。為蒙之漆吏。終身不仕以快其志。

著述改足
  足。即喻反。

軋軋若抽
  思軋軋若其抽。如抽絲也。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十
於大助中
  助應作即。


  音標。


  又音含。

五部
  部類也。四諦下惑為四。九地思合為一。共是五部也。

一月二時
  一月兩次行欲。可以養生。

三種色
  記引大論。次引大品。文意是同。搜要云。大品過一切色。是滅可見有對色也。滅有對色。是滅不可見有對色也。不念種種色。是滅不可見無對色也。初色是色。次色是五根四塵。第三色即法入少分無表色也。空觀成時無表亦破。

五根四塵
  五根有對。聲香味三不可見。

無教
  無表之名。

故後兩番
  如論借別名通。菩薩位中。一番約三地不出觀斷見。又一番約忍智四地不出觀斷見。

初十二有八
  謂初地有十功德。二地有八功德。三地有五功德等。

三五四有十
  三地行五法。四地不捨十法。

五十二六六
  五地遠離十二法。六地具足六法。

七二十八五
  七地不著二十法。八地具足五法。

九十二十佛
  九地具足十二法。十地當知如佛。十五心雖已有七智八忍。未入果位故。道比忍猶名。

為因
  世第一後。無漏因緣引苦法忍初心入見道。有無漏法生。名苦法智忍。此剎那心斷苦下十惑(一心)。次起一剎那心。名苦法智擇滅無為(二心)。次觀上界苦。名苦類智忍(三心)。斷上界苦諦下煩惱法後。得苦類智(四心)。次觀欲界集。集法智忍(五心)。集法智(六心)。次觀上界集。集類智忍(七心)。集類智(八心)。次觀欲界滅。滅法忍智(九心)。滅法智(十心)。次觀上界滅。滅類智忍(十一心)。滅類智(十二心)。次觀欲界道。道法智忍(十三心)。道法智(十四心)。次觀上界道類智忍(十五心)。已上名未入初果已前七智八忍。此十五心後無間道。斷諦下見惑名初果向。次起一剎那道類智是第十六心。

大論五十三云。爾時須菩提作是念
  論云。爾時眾中天人菩薩作是念。般若波羅蜜。三世諸佛皆從此中生。須菩提小人。云何佛讚。欲說般若波羅蜜當如所說。是故言須菩提所說皆承佛力(云云)。今記中文略云須菩提作是念者。本是人天菩薩念耳。

依梵法治
  眾僧默擯。

隈水曰港
  派水曰港。隈字恐誤。

不知三空
  所施物空。能施人空。受施者亦空。

乃至般若亦須知三事皆空
  所觀之境空。能觀之智空。及能觀之識空。中間尸.忍.進.禪。皆須一一三空。故云乃至。

俱舍頌曰。但由悲普施。被析身無忿。讚歎底迦佛。次無上菩提。於如是四位。一二又一二。如次修圓滿。初一謂布施。次二謂戒忍。次一謂精進。次二謂禪智。如次對四句
  撿疏略消。但由悲普施者。明施也。若施時乃至眼髓而無悋惜。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