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摩訶止觀貫義科
 明 天溪說 清 靈耀補定

摩訶止觀貫義科序

  荊溪註解三部。均提大義。而於輔行事實尤為詳晰。但湛師著述之時多。講說之日少。故於科章殊遜劼毖聯貫之妙。後人謬稱荊溪三部必要謹遵。以念註解為講經。讀科頭為家法。甚至猜科為註。扯註為科。牽合訛蔓。祖意翻晦。昔天溪老人唯提大師義意。立科講授。文旨昭明。如日出地。彼時予有私記。未敢成書。所以冀天溪定科出耳。不圖老人即世。片言隻字俱付丙丁。哲人既逝。斯文恐湮。因於講次。綴輯前聞。參以管見。移易增損。成止觀科上下卷。詒贈後賢。尚亦小補。名貫義者。惟使止觀義理聯貫昭明。不致埋沒於註解家葛藤脚下去耳。或曰。然則是科特為智者功臣歟。答。予若講貫佛經時。亦單提契經義理示人。不能步趨智者註解。累累敘科於前。屑屑念註於後。為弘經也。敢謂佛祖功臣。庶非埋沒佛祖宗旨於後人脚跟下之罪人云耳。
  壬戌秋日嗣興天台教觀第五世比丘靈耀序於楞嚴講寺之大樹方丈

  

  摩訶止觀貫義科上

    清 天溪和尚說
    門人靈耀補定
  一總題(摩)二別文(二)
一緣起(二)
一說(二)
一標舉所聞(三)
  一未聞(止)  二正聞(智)  三不盡(雖)

二述明宗本(二)
  一徵討宗元(然)二正述宗本(二)
  一標(行)二釋(二)
一付藏宗傳(二)
一敘付法緣(二)
  一佛傳迦葉(大)二諸祖遞承(二)
  一正敘(迦)  二結數(付)
二出付法益(三)
  一標益多(諸)  二引事明(昔)  三結付意(佛)
二今家宗傳(二)
一檢宗承(四)
一章安所承(三)
  一所說法門(此)  二現世化道(智)  三證入品位(位)

  二智者所承(智)  三南岳所承(南)四北齊所承(二)
  一正敘(文)  二簡明(疑)
二述傳觀(三)
一正述傳觀(三)
  一舉示(天)  二列名(一)三釋相(二)
一略說(三)
  一出旨(皆)  二明相(漸)  三結意(為)

二廣說(三)
一漸次觀相(三)
  一結上標起(略)  二釋明觀相(先)  三結成止觀(是)

二不定觀相(二)
一觀相(三)
  一不定法(不)  二不定觀(或事)  三不定名(或息)

二辨差(二)
  一不定與漸次辨(二)二二觀與圓頓辨(二)
  一問(疑此)  二答(然然)

三圓頓觀相(三)
  一正示(圖)二詳明(三)
  一詳初緣句(繫)  二詳造境句(一色)  三詳無不句(無苦)

  三結顯(法)
  二引證勸信○  三示知文意○
  二結(已)

  二正說○

○二引證勸信(二)
一引證(二)
一正證圓觀(三)
  一揀示(漸)二正明(二)
一如來分別為說(三)
  一引經(如)二釋明(二)
  一開章(此)二隨釋(六)
一聞圓法(三)
  一標(云)二釋(二)
  一聞一念圓常(聞)  二例諸法皆具(聞)

  三結(是)

  二起圓信(云)  三立圓行(云)  四佳圓位(云)五圓自在莊嚴(二)
  一徵起(云)二釋相(三)
一法明(三)
  一標(彼)  二釋(或)  三結(是)

  二譬解  三合顯(菩)
六圓建立眾生(三)
  一標(云)二釋(三)
  一法(或)  二譬(故)  三合(菩)

  三結(是)

  三結況(初)

  二聞者恩大難酬(如)

  三例餘(一經)

二重證三種(二)
  一請(疑)二證(二)
  一示引略(然)二正引文(二)
一一經具證三觀(四)
  一淨明三義  二大品三義  三法華三義  四涅槃三義

二一經單證一觀(三)
  一無量義證漸(無)  二六種經證圓(華)  三華嚴證不定(華)

  二勸信○

○二勸信(三)
  一舉示能證(上)  二出指所證(過)  三結明定信(如)

○三示知文意(三)
  一標指(既)二示明(二)
  一正出三文(次)二示三文意(二)
  一示說文意(雖)二問答說意
  一以默難說(疑)二責徧示正(二)
  一責偏(然)二示正(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