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權為次第。未必彼經剋定深淺。攝佛威儀。以十力無畏不共法等為威儀。一念中修者。只今學人一念圓解心。具佛果中一切萬德。萬德雖多。以十二事攝盡。此意不偏行位。但言境智。本體自具。修與不修未曾增減。本自圓足。非新生也。前三教人無眼不見。凡夫外道都不知有。我今圓解一念全收。亦只是一念三千世間耳。十界中有佛界。佛界豈無德。佛德乃三千中一分也。有云。佛性如木中火。鑽研乃出。此乃藏教析色得空。全未及通。況乃別圓。仍引大師文云。禿船鳥空。此斥無圓解人妄執。言即不得即意。圓方有即。汝未解圓。學言即。即故失也。十力章云。豈非初心有修有證。三據明矣。豈非正文。宜審此段。記云。十意融通經論。有人將對十乘。深不便也。但對五重玄義。今詳文體釋名及明宗。亦不便。何必作此相對。但消文意。義理自明。何用對十對五。五悔名者。從初懺悔受名取語便耳。如云五拘隣。拘隣是五人首也。若準義。合云拘隣等五人。新翻。梵云懺摩。唐云悔往。今懺悔。唐梵合舉。我以善施眾生者。記云。今說果中故言共與。若因時與將何成道。今謂因果俱共施眾生。此善是不思議迴施他。自善益勝。後當重辨。輔行云。至菩薩境中應辨。夏終不說。下無所論。今詳此指。自是一途。未必全爾。何者。十境明乘。今當第一。猶有九境。九境十乘。乘有法喻。今纔法說。車喻猶明。況後九境。縱後三境無文。尚有六境并陰境一喻。總十三度說此無法愛入住之意在。輔行將車對十乘。云整足者。今謂十乘是行路。車是所乘。乘此車行十乘路。念念之中等。一大車行乃至十方。云整足。故境文竟云。若得悟者不俟餘九。止觀第三第九竝明八教。大師意。頓等四為化儀為綱。攝一代時教盡。藏等四為法為網。亦攝一代教盡。若約法。法華唯圓唯頓。諸教諸理悉無比竝。獨一無侶故。文云。即中捨三方便也。若約化儀。當第五時漸說也。大師言。唯華嚴頓。餘悉屬漸。輔行云。法華涅槃非漸非頓。色塵空塵皆具佛功德。有大經卷。經卷以法界為體。法界在眾生心中。法性心性無二無別。心生即法生。心滅即法滅。心性無生滅而能遍生滅。一念心外更無一毫法可得。全此心性是法界性。一念若有。法界一時有。一念若空。法界一時空。見一塵時全見法界。理事萬德無不圓足。或名佛性佛智佛德神通威儀經卷。種種異名。其體不易。非新非故。無得無失。無時無處。皆於今日一念上現。了了分明。是名圓頓止觀也。一切法趣欲。是趣不過。不壞於身。而隨一相。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殃掘無減。修吹即即唾。一塵入正受。一切三昧起。如是等比類。悉此一義具。如義海中說。
  於越州開元寺鈔寫此文。
  大中九年二月十日日本國天台問法沙門囗王記。
  義海是法藏和上作。俗姓康。本胡。依儼受華嚴。儼依杜順。禪師姓杜。此文殊化身。具如傳錄。
  永仁六年三月十八日一校了。
  相似沙門 禪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