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中道離於二邊二觀先成見思前破後證中道三諦方同。
  【科】喻曰雖指文中三處五處以立頓頓既無正義約觀判位亦無正文大師唯引諸經明位以證四教不見引證四教之外別立一頓況彼諸處頓頓之文盡是四教最後之圓彼以此圓判為漸圓云初發心者先觀中道一切教法都無此文別則先觀二邊方乃見思先落豈有但觀中道先破見思圓別不成都無所據。
  【科】問一心三觀與三觀一心二文何別。
  【科】答一心三觀即是假三觀一心即是空非三非一即是中為破步馬神通故云空假若論頓頓一中具三喻曰本論三觀須有所以此是佛法大體又是一家要門凡用其名須得指實既用此三格一切法應曉三意方盡其門。
  【科】一者對境成觀如觀一心為不思議境及破法徧等文是也。
  【科】二者覆疏收束如第一卷合散非合非散三一非三非一等是。
  【科】三者寄名義立如門非門非門非不門權實非權非實等是。
  【科】此三觀一心一心三觀都非此之三觀意。
  【科】只是翻對破彼縱橫觀縱觀唯約次第之三而不得一故以即一而三破彼縱義故云一心三觀破豎通塞橫觀唯得各別之一而不得三故以即三之一破彼橫文故云三觀一心破彼橫通塞。
  【科】人不見此便加雙非以對三觀。
  【科】又文自云空即三故破步涉假即三故破乘馬中即三故破通神。
  【科】彼師乃云為破步馬神通故云空假。
  【科】步馬元是單空單假何須更以空假破之。
  【科】破於橫別步馬神通正用圓教一中具三。
  【科】何故別云若論頓頓一中具三此是違文謬說令迷文者信之亦是立觀違文令誤觀者輒受。
  【科】問相待絕待有何同異。
  【科】答頓頓是絕待漸頓是相待。
  【科】喻曰誤之甚矣依此所判則應相待絕待俱非頓頓。
  【科】何者以玄文中判今法華具有二義謂相待絕待。
  【科】若爾何處別有頓頓絕耶。
  【科】又依彼所判則唯華嚴是絕法華純待若知法華具有二義復以待絕分為二頓當知此判自語相違據斯以論俱迷二待。
  【科】何者二待並須非漸唯頓判為相待又判為漸此復一重自語相背凡言相待待前諸教為漸為麤方今法華是頓是妙頓居漸後兼所破說對漸明頓故云漸頓人不見之徒分待絕以對二經。
  【科】又亦不識絕待之意絕於所待名絕待者方是妙頓彼乃離頓待別立絕名何為頓頓。
  【科】問此法華之文具足二待豈可離文判屬二塗。
  【科】答會竟無二未會則別。
  【科】喻曰此師非但迷於玄文待絕之名亦乃不達法華開會之意一代教法會在法華彼判法華唯有相待更立何部稱為會經若以法華會入華嚴實無開顯之說若爾兩俱未會應別立一經以會斯二若以觀會會則無文。
  【科】今家所判以法華之絕絕彼華嚴當知華報未絕明矣又何但未絕亦乃無待以兼別故獨顯不成尚非相待絕何所寄。
  【科】會竟無二還歸法華何故判之云非頓頓。
  【科】問法華之文豈有不會。
  【科】答對前稱待應無別理。
  【科】喻曰若據此答定判法華唯有相待雖有相待理亦不周但得待前之言失於能對之妙縱使法華但有相待終成不曉所待之名所待即前諸麤前謂華嚴若望彼所判還負己宗華嚴既麤頓頓何在法華咸妙頓頓不疑相待既然絕待可判。
  【科】問修觀之法準義用文既同法華應依會義因何對昔而分二塗又以法華為不會乃將華嚴為絕待。
  【科】答修觀不同於教是故觀二教一。
  【科】喻曰凡修觀者必依於教若觀二教一其理不成法華既融只應還依融義修觀其虗立二觀謬以絕為華嚴會義既歸法華頓頓之名徒設況教一觀二一觀無文又與立宗全成乖互本立華嚴為頓頓頓頓却歸於法華頓義既歸於法華言判為漸者謬矣。
  【科】問觀本依教無教如何立觀。
  【科】答根別。
  【科】喻曰此乃臨急之說不思前後相違觀既隨根根本順教有根無教同於本迷若以頓頓為華嚴則漸圓無教若以法華為漸教則頓頓無文。
  【科】問曰云何名為頓頓觀相。
  【科】答前即後故名空後即前故名假前後不二名中。
  【科】喻曰後即是前何異前即是後徒於不二前後謬立空假之名實未能知三觀相狀。
  【科】又自說云頓頓如法華六根清淨位但云六根清淨不云先斷見思故知是頓頓漸圓如仁王十信菩薩位既云長別苦海即是先除見思故云漸頓。
  【科】喻曰自言相違不可窮盡初以法華為漸頓今以法華為頓頓況復不知山門諸部並將仁王以證法華法華云無漏意根仁王云長別苦海無漏與別苦但有因果之殊不見義同從文分二。
  【科】又云前文既云大意在一頓當知五略正明頓頓釋名已去並是漸頓。
  【科】喻曰大意與下文但是廣略之殊如何分二故分別中將大意對八章十義分別廣略即其一焉豈有略頓而廣漸耶。
  【科】又第五初列前六重以開解今依解以立行如何以解為頓頓以行為漸圓依解起行行既違解此乃目視東而足西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