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喻合法。以法合喻。不變隨緣。無差而差。差而無差之義成矣。

  二器空喻者

  文亦出於本經義。稍殊於今義。經義因阿難疑見性有舒有卷。故如來破云。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吾復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不應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云何為在。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虗空。方相所在。經義以虗空喻見性。以器喻一切世間。大小諸塵事業。今則借虗空。以喻真如不變無差之體。借方圓群器。喻十界隨緣差別之用。如虗空雖無大小方圓。不妨隨器不同以成乎。大小方圓之空。在虗空固無差也。在群器故有差也。然而在虗空同此空也。在群器亦同此空也。可喻不變隨緣無差而差。隨緣不變差而無差也。是則終日不變無差。而不妨乎隨緣之差。終日隨緣之差。不妨乎不變無差。不變隨差。體用而恒即。無差而差。一異而常同。善觀喻者。性善性惡。修善修惡。無差而差。差而無差之旨得矣。

  三波水喻者

  譬如世間無有不波之水。亦無不濕之波。在水自分乎動靜之殊。在濕固無有波水之異。以濕喻真如不變無差之性。以水喻隨緣差別之用。知水處波處之濕性無殊。可以悟修善修惡之真如不異。斯則豈惟體用之性恒同。亦以見修門之大體不異。淨名之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之理得矣。

  四漚海喻者

  經中斥迷己為物云。譬如百千澄清大海棄之。惟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然而漚果非海乎。漚果異海乎。經但斥人認物為己。以小為大。若會萬物以為也。轉物同如來者。知全海以為漚。漚還匝海。悟全漚以即海。海不離漚。蓋以漚相而言之。持一浮泡而已。方彼大海。不啻毛剎之相懸。能觀漚體者。漚相雖小。漚體則寬。故諸如來。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蓋得乎此。是則海喻真如之體。漚喻隨緣之用。全海以為漚。可喻全真如不變之體以隨緣。全漚而在海。可喻全隨緣之用而在體。千漚兢起。不妨無差處以為差。一海恬然。不妨隨緣而不變。能了漚海之喻。則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無差而差差而無差之旨。思過半矣。

  五月水喻者

  此下四喻出於楞嚴。本是於法。今借之為喻。以顯乎法。蓋經文所說。乃是用修惡近淺之事。以明性水隨緣之義。今約喻言。故無咎也。如經云。水性不定。流息無恒。如室羅城。迦毗羅仙。斫迦羅仙。及鉢頭摩訶薩等。諸大幻師。求太陰精。用和幻藥。是諸師等。於白月晝。手執方諸。承月中水。一處執珠。一處水出。遍法界執。滿法界生。生滿世間。寧有方所。今以空中之月。以喻真如不變之體。所取之水。以喻隨緣差別之用。空中月色。不妨終日不變以隨緣。手中之水。不妨終日隨緣而不變。是故於空水之喻。能了達者。則於真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旨得矣。

  六日火喻

  經云。汝觀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時。手執陽燧。日前求火。當知世人一處執鏡。一處生火。遍法界執。滿世間起。起遍世間。寧有方所。今以空中之日。喻真如不變之體。滿世間火。喻隨緣差別之用。空中之火。不異手中之火。手中之火。不異空中之火。以喻真如不變之性。無差而差。隨縱變造之用。差而無差。其旨甚明。

  七風空喻者

  經云。風性無體。動靜不常。汝常整衣。入於大眾。僧伽黎角。動及傍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遍法界拂。滿國土生。周遍世界。寧有方所。今以虗空。喻真如不變之體。風喻隨緣變造之用。空中之風。不異拂面之風。拂面之風。不異空中之風。空中之風。以喻真如不變之體。無差而差。拂面之風。以喻隨緣變造之用。差而無差。厥義甚明。

  八色空喻者

  經云。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如室羅城。去河遙處。諸剎利等。新立安居。鑿井求水。出土一尺。於中則有一尺虗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得一丈虗空。虗空淺深。隨出多少。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虗空亦復如是。圓滿十方。寧有方所。此文廣辨空土元無異因。與前性色即直空。性空即真色同旨。是則出土得空。空色元同一體。空中之空。即土中之空。土中之空。即空中之空。空中之空不變。土中之空亦不變。空中之空。既不變隨緣。能為土中之空。則無差而差。井中之空。雖隨緣變造。其實差而無差。以喻真如不變之體。無差而差。隨緣變造。差而無差。亦甚分明。

  九金器喻者

  此取出鑛之金。不取在鑛之金。若取在鑛之金。此則濫同別教但中佛性。煩惱異菩提。真如隨緣猶為其變。今取出鑛之金。正如君子不器。善惡皆能。但彰己能。何過之有。故金之為眾器也。雖有佛像生像。瓶盤釵釧之殊。自其金體觀之。則一而無二。金體不二。可喻真如不變之體。眾器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