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
  君子不器文出論語子曰君子不器註曰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一才一藝而已今之取喻則以其君子能文能武以竝夫真如具善具惡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非如別教但中佛性如淳善人但能善而不能惡被惡人逼勉強作惡也。
  △三引經論證成二初釋論二初正引論文。
  釋論云婬欲即是道癡恚亦復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
  △二釋修即性。
  婬欲癡恚修惡也具一切佛法即性惡也。
  △二法華二初正引經文。
  又經曰彈指散華低頭合掌皆成佛。
  △二釋修即性。
  彈指等修善也皆成佛道者即性善也。
  △四以力用結歸二初正明力用。
  夫如是莫不咸使法界有情復此本有自性而已矣。
  謂能如上約修性善惡而論得悟乎此則何有無情而不即佛又何有有情修之而不成佛。
  △二用之傳心。
  故得山林之下艸澤之士精究佛乘弘宣聖化或於師門耳提面命見而知之或於經疏研幾索隱聞而知之見聞之間兩心相照玄領默契名之為傳我心本具不從他得名為不傳心雖本具點示方知是為傳此不傳之玅如印印心是名心印知此者名玅解行此者名玅行證此者名玅果如此則能事畢矣。
  △二明化他三初重明自行二初承上轉下。
  如上所論旦在自行未涉化他。
  △二釋成自行四初初祖。
  何者迦葉於譬說中一聞即悟不假修持具領五時施化故曰說法據此故施開自在遂蒙如來述成授記故知迦葉傳此心印的在法華聞譬者玅解也悟入者玅果也故曰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
  △二餘人。
  迦葉既爾餘可例然。
  △三金口。
  金口既然。
  △四今師。
  今師亦爾北齊一披其文朗然大悟南岳九旬乃證天台二七方克故知從聞而思思修而證根性不同證有遲速。
  △二正明化他二初標通別。
  若論化他名為付託亦名囑累仍有通別通該四眾別在迦葉。
  △二釋通別二初通該四眾。
  如歡持讀誦囑累流通乃至餘深法中示教利喜聲聞則具有八千菩薩則無量無數。
  △二釋別在初祖二初總標。
  別則唯在迦葉付囑不局一處。
  △二別明二初明兩處付囑二初涅槃經。
  故涅槃中雖不在會欲令四眾咸知敬信有在乃曰我今所有無上正法以付摩訶迦葉。
  △二付法傳。
  又付法傳云化緣將畢垂當滅度告大弟子摩訶迦葉如我今者將般涅槃以此深法用囑累汝汝當於後敬順我意廣宣流布無令斷絕若爾經必有文不盡度耳。
  △三明佛有三意三初標。
  所以獨付迦葉者有三意故。
  △二釋。
  一者如來緣謝迦葉緣興二者迦葉苦行能令佛法久住三者付於小果化導易行例如淨明德佛付囑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廣令流布是也。
  △三結。
  葢由緣不在彼是以付託於斯豈傳佛心印獨在迦葉餘皆不了耶。
  △三斥他不知。
  世人昧此誣罔聖賢妄生戲論未能知此自行化他的傳之旨也。
  △三總結心印之玅四初正讚其玅二初法。
  嗚呼是為一家古今絕唱佛祖正傳。
  △二喻。
  但白雪陽春唱高和寡耳。
  客有歌於郢中者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之者數千人其後為陽春白雪屬而和之者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和之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則其和彌寡。
  △二謙光自鄙。
  則幸逢嘉運不辭鄙陋輒憑紙墨以廣見聞。
  △三效古流通。
  效法華若田若里涅槃若樹若石。
  若田若里者法華經云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若樹若石者涅槃經云佛昔為婆羅門於雪山修行有羅剎唱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聞已欲求全偈羅剎饑渴必得肉血食之乃肯為說因得後半偈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遂徧書樹石乃以身施之也。
  △四為下強毒二初法。
  或生謗毀庶幾強毒。
  強毒者譬喻也譬如色聲香味觸五塵中皆有毒見之聞之嗅之甞之觸之皆能致死色如毒龍之目見之即死聲如塗毒之鼓聞之即亡香如毒龍之氣嗅之即喪味如砒霜鴆毒甞之即傷觸如毒蛇之口螫之即斃經中多約聲味以明如云塗毒之鼓聞其聲者隨其勢力死有延速置毒五味亦復如是此皆反喻以佛之大法喻之如毒人得聞之使無明生死斷有遠近謂之為死又謂之強毒者眾生躭湎五欲貪著小道孰肯聞性具之宗修圓頓之道今虎溪大師作心印記使之見聞雖即未信他日必因之而悟入也。
  △二喻。
  如獸渡河豈敢顧於濡尾者也。
  易曰小狐汔濟濡其尾厲葢言狐之涉水濡尾則不能濟豈敢顧於濡尾者良以謗毀之人亦與下強毒種子遑恤其他故曰如獸渡河豈敢顧於濡尾者也足徵記主之意但欲佛之心印傳於天下萬世不顧人之謗毀也所謂將此深心奉塵剎虎溪大師其人歟。
  是書刻於天台高明寺久而蠧蝕矣(耀)應住楞嚴經房之明年因緇白慕樂記註之慇乃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