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無性性。然論云還尋此性者。還之一字甚有其由旨。名從對得云遣二有立二無。屬妄立諦。即世諦也。體自性彰乃非空。屬非妄立諦。即第一義諦也。不離此性有其亡照。故云還尋。若讀智者四念處中妄立非妄立諦。須知今說。
  二就真下別結真實。文云窮深之處微妙難知者。真俗立處三諦即亡。故立與亡皆非思議。文云是故無性性或名無無性或云無真性者。祇一法體因遣情殊遂有三名。故皆言或。遣無性云無無性。復由遣執於無性云無真性。此二名者祇是論中一無性性之法體也。
  三又復下約根三。初約中根。次若不能下。下根。三又復雖是初行下。上根。若以三根約此三文對三止觀。義何不可。細究文意乃是圓頓自分。此三良由約證竪論於修。是故分別成在七信。依佗十信真實初住。或依佗性。初住已去真實妙覺。故云不得越前二性經修第三。若也約解橫辨於修。故諸位中皆是三番一時而修。是故初心約此並學皆成竪論第三番耳。雖有橫竪。莫不皆是圓頓法門。故下結位乃有橫竪二義之別。人若問云。今此南岳大乘止觀。於三種中屬於何種。故應答云正屬圓頓。問。若由約位竪論之故不可越二。何以越一。答。雖云越於分別一性。以依佗中有分別故還成不越。是故無有不歷七信便至後位之疑妨也。問。既然不越。何以文云不從第一。答。依說次第故云不從。依義實具足是故不越。問。既是約位竪論次第。法理合然。何故分根有能不能。答。其分根者自約位說。次與不次非由位得。問。三番並學為上根者。其義云何。答。此通二義。一者不可定為上根。但可於前分二根性有利鈍。若利若鈍。約證竪論三番不並。約解橫辨何不並學。二者亦可以前二根如於修別故屬中下。以後根性即修一心故屬最上。文云以依佗性亦得名分別性者。一者由執依佗為分別故。二者不以二性分對二惑。是故二惑名以當體。名為分別各取所依合為佗依。問。前依佗性亦具三性。今何具二。答。今從竪論。并非上根如修別。故依佗外更須修實。故略不說。問。應顯前文是橫不別耶。答。不可一向。前但示於依佗一性具三性義。若以此三一心而觀故成橫成一。若以此三次第而觀故成竪成別。
  四料揀。有此問者由上文云除真實性。答文意者但是除執非謂除性。不出就法功歸二義。就法論除云除實性。由就實性而起執故。功歸論除乃除無明。功由無明執實性故。問。人據荊溪云。世緣起法亦本無生。但由情計謂之為生。理性亦爾。故謂事理法體不除但除情執。且今三性。前之二性正屬緣起。亦但除情耶。答。昔說誤矣。今問緣起是生無生。若云無生何云緣起。若云是生生必須除。若謂不然。何云情計謂之為生。良由不知理體不除者自心功也。事理不除者由即理也。是故今文於前二性而無此難。
  二復更下喻二。初約巾兔喻四。初總示。二譬如下正示二。初喻三性觀門二。初示。二此喻下結初三。初喻真實性二。初喻。二真實下合。文云唯一淨心自性離相者。若約止門總離二相。一者名相。二者形相。形相又二。一者虗相。二者實相。離名相者即離性相。離虗相者即離生相。離實相者即離相相。故三無性亦名三無相也。且名相者由性本無名。因對分別名之為空。因對依佗名之為中。二名本無故離名相。如巾本不名無兔。巾因對兔故號無兔。巾無兔。巾名其名亦亡無兔。如空中巾則如性無。無兔巾如為空中性。其實但亡無兔之名而不亡巾。如實但亡空中之名而不亡性。今文且在實性觀中未離名相。故離相言。且離虗相并離實相。淨心自性既離二相。正屬空中。餘二各有喻合。在文可了。
  二若了下。喻三無性止門二。初示。二即此下。結示中各有喻合。問。無性性智中云能知淨心本性自有。不以二性之無為真實性。據此之說。其義但離修入空中。有性空中為真實性。若其然者。性得謂之真實性止。亡於於中歸一性耶。答。修性空中體同義異。若從義。亡修空中存性空中。教門有之。但今文意。真實性中窮深修止。止體寂也而非其用。以約體同故性空中還是於用。而非性體。今修止者既證性體。故亡空中。問。文中何云本性自有。若性體本有。不因無相無生方有實性。
  三是故下結法喻二。初結法。文有三節。初二約離。後一約即。離中初明宜亦。故云若欲。次明修習。故云若不。二以是下結喻。
  四如幻下。例顯三。初喻通辨三性。文云依實起虗執為實。此之實字亦可是同。由依佗性或指分別為所依故。今文則異依實之實。乃是實之實。據次科云。但虗體是實。即喻真實性。是以不同執虗之實。二若但直下喻。別就依佗辨三性。三是故下結。
  二又更下。約夢事喻喻三。初標。二譬如下示。三是以下結。示中又二。初喻依佗。二彼夢下。喻分別。各有喻合。
  二是以下證。三此即下結。云三性者。喻中既有作夢之心。心即實性。
  二然此下喻止門二。初喻。二此即下結喻三無性各有喻合。依佗中云有即非有惟是本識者。流即是水故屬非有。真實性中為論覺心夢心。故以本識真心說即是息異。以辨寂也。
  二就清淨三性以明止觀體狀者。然此三性法理。進不與染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