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體二無二也。既然無二所以順體即一性矣。今取於名從對而得。故此空中還成虗相假。是以可亡。故云何有無法。即是下文無性性也。上之性字即二性也。今真實性是無二性之性之性名無性性。二又復下。約四句顯妄無論止。上明心體非有非無乃至不可說不可念者。即此性體也。今至於實性修止。即是顯於前之心體。非空假中離名言念。是以指為窮深之處而修止也。同荊溪云。至果乃由契本一理(約止證體也)。非權非實而權而實(約觀證用也)。
  二又從下。從止入觀。前番約離。以性止修。故以照修為觀。今番約即。以同止異。故以照異為觀。文為二。初標。二作如下釋二。初觀二性異執。淨心既異二性之無。更有何法為淨心即。二又復下觀見念。又復此無空中之性。為可見念不可見念。
  三即復下。復從觀入止。正當次番顯即偽。是真息異執以辨寂。即是下文無真性也。由離二性與見念。外別無真性。故名無真。文為四。初法。二喻。三合。此之三科各有三意。初心體本寂。文云心外無法者。此之一句義含二向。一者此一性外無空中法。即此空中全是一性。是故止於二性無外別無淨心。斯亦名為即偽是真息異執以辨寂。二者以心外無法故何有能見能念。良由性體本來寂滅。此性既徧。無有一法而非性者。性既本寂故云何有能見能念。二若便下偽執成異。若異二性緣念淨心。緣念即偽能所即異。由此偏異故不得名為真如也。三又復下。即偽息異二。初即偽息異以辨止。覔心之心是偽。既覔心之心體是淨心。故即偽是真。云何有異法者。既無異法故息入寂也。但以妄想是偽也。自生分別是異也。二又復下。從止起觀以辨止。又復設使起觀分別能緣所緣。故此分別亦即寂矣。良由寂為分別故。故荊溪云。雖曰能所。念本無二。喻亦三。初喻心體寂。眼即心體。眼本無華。心體本寂。二反更下。喻偽執成異。性如己眼性外無法。如己眼外別更無眼。由不知故。以緣念心而求真性。如不知己眼而覔於眼。然能覔之眼即是己眼。能緣之心即所緣性。今從不知偽執成異。三若能下。喻即偽息異法。文別有從止起觀以辨止。今喻則總。三行者下合二。初合心體本寂。二但以下合偽執成異。三是故下。合即偽息異二。初合即偽息異以辯止。能觀者。偏異也。即是淨心者。偽即異息也。二設使下合從止起觀以辨寂。四作此下結二。初結修。所云解者。此解即修。修即於隨中亦得名為止門者。不同初止。故名亦得。二結證。念動即寂如息波入水。
  四復以下。從止起觀。即第三重根本三昧。文云真如用義者。用即神用。由三昧力。然此起徧起一切。分別依佗皆為所起。深該淺故。全具現故。此神用即是一性具足三千咸空假中。眾生理是。諸佛顯是。
  五又復下。止觀雙行。即第四重雙現前也。說雖或有次第。意歸止觀雙行。是故一性三諦不前不後。寂照同修體用俱證。
  二上來下。結示二。初通結三性。以立三性為緣起有門。即三諦俱照。以滅三性為止寂空門。即三諦俱亡。文云入三無性者。性之一字通過通德。若以性為執性之性。此性屬過。即是所無。故分別者以相為性。其依佗者以性為性。然真實者以性為性無此等性。故云無性。若以性若以性為理性之性屬能。即是能無。由分別止是真空性。此性無相名無相性。由依佗止是中道性。此性無生性。由真實止是平等性。此性無於空二性(此性字却屬執)名無性性。文云除分別性者此性是過。入無相性此性是德。下二亦然。若以性為執性之性。此三無性實一無性具二無性。一無性性。二無相性。今但總云無性而已。文以無相無性對二性者。若准前文。分別為用依佗為相。由約起信三大為名。今依無性論作此名。故論文云。約分別者。由相無性說名無性。何以故。如所顯現是相實無。是故分別性以無相為性。約依佗者。由生無性說名無性。何以故。此生由緣力成不由自成。緣力即是分別。性體既無。以無緣力故生不得立。是故依佗性以無生為性。然上論文約二互說。由分別性別無執實。乃執依佗虗相為實。亡執實相名無相性。由依佗性自不得生。乃依分別迷妄所生。亡此所生名無生性。真實性為無性性者。二不同。一者取前二無之性為真實性名無性性。即不得云無性已如。論云。此一性真實是無。真實是有。真實無。此分別依佗二有(無相有無生有)。真實有。此分別依佗二無(有無相有無生)。上之論文雖說無。其體不出即前兩性為真實生。故論復云。此真實性更無別法。還即前兩性之無是真實性。真實是無相無性故。意云此是無相性無生性之性。故名無性性。二者無前二無之性為真實性。故云無性性。亦得云無無性也。初釋無字乃是無相無生之無。即無見思.無無明之無也。次釋無字乃是無無相無無生之無。即同無空無中之無也。今屬次義。由真實性當體即以無相無生而為其性。今既除之。即是無無相性無無生性也。論文之中亦有此義。故論說妄立非妄立諦。乃云對遣二有妄立二無名為真實(正同上文真實是有真實是無)。還尋此性離有離無故非妄立。三無性皆非妄立也。既云離有離無即是離遣二有。離立二無。正同次義無無相性無無生性。故今文云除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