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四教儀集註節義
 清 靈耀節
四教集註節義并科序

  玉崗師之註四教儀文也雖廣集成言而聯絡照映如一氣呵成句解字訓矩度自然絕不露援引痕迹畢肖蔡夷峯之鐵板註尚書真勝國出塵大手筆也後人科段瑣碎辯釋云云祖意反晦重昏翳於太虗三光為之戢曜其斯之謂歟不用可也第玉師隨文註釋之外另出手眼所謂與諸家有同異處義似未顯余從而科解之名之曰節何居乎葢惟解盤根錯節不事細碎科條也且予從師二十稔稟受八度為眾講說今始七番或時啟幃咨聞或於教部領會書公同志尚亦爝火增輝二曜而已耳後賢苟為未允亦不用可也。
  戊午中秋日淅江古清凉寺比丘靈耀序

集註節科

    耀僧定

  一卷

○序(二)
一序文(三)
  一標教門要道(天)二出著述所以(二)
  一諸家不當二正出今解(二)
  一明教(今)  二明觀(若)
  三勸離言契證(諸)

  二紀時(時)

○華嚴時下注(二)
一釋本經品題(二)
  一釋立題(從)  二示品數(舊)

二破舊立名義(二)
  一名無本(臼立)二義有妨(二)
  一直斥(且)二示明(二)
  一明文通(問)  二明義通(若)
○現盧舍那注(二)
  一略示(爾)二委釋(二)
一正釋名義(二)
一釋翻譯名(二)
  一出正翻(虗)  二破近譯(新)

二釋現起義(三)
  一正明(然)二破顯(二)
  一牒標謬計(而淨)二破謬顯正(二)
  一引破(故解)  二釋疑(葢指)
  三結示(月)
  二重示現相(上)
○先照高山注(二)
一正釋(二)
一約義引文(二)
  一引文示義  二隨文釋義

  二二義相成(若)

  二破舊(舊謂)

○般若帶二說圓(二)
  一示主意在圓(帶)二明共不共部(二)
一正明(二)
一不共部(二)
  一正明不共(若)  二兼用通意(意)

二共部(二)
  一共二乘(共)  二共菩薩(般)
  二圖示

  二卷

○三秘密教注(三)
一總辯名相(二)
  一辨相(隱)  二得名(然)

  二別釋儀文(如)三簡辨教義(三)
一圖示顯密諸義(二)
  一通示秘密不定相(通)  二歷示顯密不定義(大)

二簡明密為正意(二)
  一義難一準(問)  二正意在密(然)

  三重點密唯顯教(且)
○扶律談常教下(三)
  一總釋教義(扶)二分釋談助(三)
  一標示(如)二釋明(二)
  一複義扶律談常  二單義以律助常(所)

三結證(二)
  一結明(既)  二證成(如)
  三簡顯教名(然)

○結五時五味下(三)
一分釋通別(二)
  一別五時(籤云)二通五時(二)
  一結前生後(此)  二正明互通(如)
  二總論通別(然只)  三結(然非)
  三卷

○小乘三藏(二)
一釋三藏義(二)
  一略釋(通)二廣釋(二)
一准經論釋明(二)
一本論(二)
  一引論(大)  二結明(則)

二准經(二)
  一出舊毀譽(昔)二明正釋(二)
  一釋明別義(初)二簡通存別(二)
  一簡通(釋)  二示別(然)
  二結斥(苑)
  二出三藏名(又)
  五卷

○因緣觀注(三)
一正釋(二)
一正釋三緣治障(二)
  一所治愚癡(迷)  二能治觀法(因)

  二重揀二世著我

二開合(二)
  一合成二三(若果)二開為四六(二)
一列名(二)
  一圖列異名  二示名承用(輔)

二明義(二)
一詳明生法(二)
  一四緣生法(乃)  二六因生法(報)

二會通十二(二)
  一總標(淨)二會通(二)
  一會成六因(且)  二會成四緣(若四)

三料簡(二)
  一簡能觀人(輔)  二簡所觀法(此)
○四善根下(三)
  一略釋通名(漸)二分釋四位(三)
  一釋名義(煖)二示觀行(二)
  一總示四位觀法(此)二別釋中忍減緣(三)
  一釋明(中)  二圖示(中)  三料簡(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