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引十住毗婆娑偈云。斷已生惡法。猶如除毒蛇。斷未生惡法。如預防流水。增長已生善。如溉甘果栽。未生善為生。如鑽木出火。(文)一未生惡令不生。四念處觀時。若懈怠心起。及諸煩惱惡法。雖未生。恐後應生。遮信等五種善根。今為不令生故。一心勤精進。方便遮止不得令生也。
  【■記】此四正斷中。名斷斷。瑜伽論言。斷斷者。即未生惡法。為欲令彼不現行斷。為欲令彼不現前斷。為斷故斷。名為斷斷。
  【■備】辨訛曰。若懈怠起句。准法界次第。無此起字。若言起。如何說未生。
  【□註】二已生惡令滅。四念處觀時。若懈怠心起。諸煩惱覆心。離信等五種善根。如是等惡若已生。一心勤精進。方便除斷令盡也。
  【■記】四正斷中。名律儀斷。瑜伽論曰。律儀斷者。即已生惡法。應修律儀。令其斷滅不應忍受也。
  【□註】三未生善令生。四念處觀時。信等五種善根未生。為令生故。一心勤精進。方便修習。令善根生也。
  【■記】四正斷中。名修習斷。瑜伽論曰。修習斷者。即未生善法。由於善法。數數修習。先所未得。能令現前。能有所斷也。
  【□註】四已生善令增長。四念處觀時。信等五種善根已生。為令增長故。一心勤精進。方便修習。令不退失。增長成就。
  【■記】四正斷中。名防護斷。瑜伽論曰。防護斷者。即已生善法。由於已得。已現在前。諸善法中。遠離放逸能生善法。住不忘失。修習圓滿。防護已生。所有善法。能有所斷也。問。何以七科。此四名正勤。及後八名正道。餘不名正耶。答。心勇發勤。畏有錯誤。故言正。行道畏墮邪法。故言正。
  △三如意。
  三四如意足(欲念進慧)。
  【□註】法界次第中(十三)云。智定力等。所願皆得。故名如意足。
  【■記】法界言。四念智慧。四勤精進。精進智慧增多。定力少弱。得四種定攝心。即智定力等。所願皆得。故通名如意。智定力等。能斷結使。故斷行成就也。
  【□註】此四屬定。六神通中。身如意足。藉茲而顯。又通因定生。亦可六通。因茲並發。
  【■記】身如意有三。謂能到。轉變。聖如意。能到復四。一身飛。如鳥無礙。二移遠令近。不往而到。三此沒彼出。四一念能至。轉變者。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多亦然。種種諸物。皆能轉變。外道輩轉變化。不過七日。佛及弟子轉變自在。無有久近也。聖如意者。外六塵中不可愛。不淨物。能觀令淨。可愛淨物。能觀令不淨也。六通因此發者。如意如上。天眼通者。眼得色界清淨色。自地及下地。六道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麤若細諸色。無不能照。此有二。一報得。二修得。五道中天眼從修得。非報得。以從常憶念種種光明得故。天耳通者。能聞一切聲。天聲。人聲。三惡道聲。云何修得天耳。常憶念種種聲故。宿命通者。本事常憶念。日月年歲。至胎中乃至過去一世。十百千萬億世。乃至大羅漢辟支。知八萬大劫。菩薩及佛。知無量劫也。他心通者。知他心。若有垢。若無垢。自觀心生住滅時。常憶念故得。復次觀他人喜相嗔相。怖畏相。見此相已。然後知心。是為他心智也。無漏通者。如來莊嚴。入一切佛境界經言。無漏者。謂離四漏。以不取彼四種漏故。名遠離諸(漏智)。
  【□註】四正勤是慧慧觀不勤。念處不成。反招散動。如風中燈。今修如意。如加密室。定慧均等。欲者希向慕樂。莊嚴彼法。言彼法者。謂念處境。言莊嚴者。修希向心。令法端美。凡所修立。一切諸法。若無樂欲。事必疎遺。念者。專注彼境。一心正住。若無一心。觀法斷絕。進者。唯專觀理。使無間雜。無雜故精。無間故進。凡所修立一切諸法。若無精進。事必不成。慧者。止觀法界次第。皆名思惟。思惟彼理。心不馳散。當知四法。是入定方便。出輔行七上(十二)析玄下(三十六)云。四觀神足。心所中慧。以覺察為義。(文)妙樂二(八)云。思是慧數(文)。
  【■記】謂第四乃五別境中慧。覺察為義。神。即神通。足。即是定。瑜伽論云。如有足者。能往能還。統紀言。法師敬雲。依俱舍論。述小乘入道五位。作析玄記二卷。以小乘明析空五位。乃析中之玄。名析玄記。
  △四五根。
  四五根(信進念定慧)。
  【□註】輔行七上(十三)云。修前諸品。縱善萌微發。根猶未生。根未生故。萠善易壞。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此五法。皆名為根。(文)信者。信於諦理。能生一切無漏根力。禪定解脫。三昧等。然此信根。必依念處。若無信境。根何能生。
  【■記】此釋信也。於四念處諦理。深忍樂欲。如蜂搆蜜。如犢思乳。能如是深住淨信。便生一切無漏功德。經言。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也。
  【□註】進者。信諸法故。倍策精進。念者。但念正助之道。不令邪妄得入。定者。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慧者。念處之慧。為定所攝。以觀自照。不從他知。
  【■記】慧者。謂修如意後。慧得定攝。即能照理除妄。惟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