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教。並正因緣所生善法。此已為三藏所攝。故先達云。約時破古。不當五時所收。約法收經。義當三藏所攝也。
  【■記】此料揀提謂經謂柰苑前所說。提謂經應在小乘攝。妙玄云何柰苑前小預小乘攝。
  【■補】既不預小攝。則不屬八教。既在柰苑前。則不屬五時。得毋收法不盡耶。
  【■記】須知下。是答辭。如妙玄約時破古中。引釋論云。初從波羅柰。終至般泥洹。凡說小乘法。結為三法藏。從成道至雙樹。凡說大乘。結為摩訶衍。柰苑之前。不預小乘攝。何者。爾時未有僧寶故也。
  【■備】雖係人天世間善論。未轉小乘出世法輪。不當以提謂。定立初時小教。蓋佛以轉法輪為時。故不預小攝之言。專破舊立初時之謬也。若約法下。申明台宗正判。應歸三藏。以提謂經說戒善功德故。故引四教義三藏世間施戒禪定作證先達下。明台宗先德解釋。可解。
  【■記】古有齊朝隱士劉虬。立五時教。初人天教。即提謂經。二。有相。即阿含。三。無相。即般若。四。同歸教。即法華。五。常住教。即涅槃。
  【■備】本節問辭。即將柰苑前不預小乘語。按以台宗五時。若有遺漏。故有此難。統紀云。樹神知佛七日坐定未食。五百賈客過。有二大人。提謂。波利。詣神請福。神曰。佛在水邊。先奉食。二人和蜜麨上佛。佛授三歸依。復為說五戒。其歸依僧。曰歸依未來僧。
  △二別列二。初五時二。初徵起標名。
  言五時者。一。華嚴時。
  【■記】如來初成正覺。稱法界性。說華嚴經。欲令眾生。悟入法界也。
  【□註】從經題立時。雖歷七處。八會。新經九會。只是一經。
  【■記】釋從題立時之義。處會下解。
  【□註】因行如華。莊嚴果德。
  【■記】以萬行因華嚴。一乘果德。
  【□註】具云大方廣佛華嚴經。此人法譬三具足立題。更有單三。複三。
  
  【■記】阿彌陀。翻無量壽。又翻無量光。佛為能說。阿彌陀為所說。皆果人。單人立題。涅槃。翻大滅度。是法。解見下。單法立題。梵網。大梵天王有網羅幢。紅光互射。彩色交輝。重重珠影。涉入無盡。佛觀是幢。因說世界無量無邊。猶如網孔。佛說教門。亦如是。單喻立題。文殊。是人。翻妙德。若見佛性。即具三德。不縱不橫。名妙德。般若是法。解見下。人法立題。妙法蓮華。解見下。蓮華。因果同時。以比妙法權實一體。法喻立題。如來。解見下。獅子吼。比如來說法。謂一音普被。異類等解。魔外傾心。所謂獅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人譬立題。大方廣佛華嚴經。謂極虗空之可度。體無邊涯。大也。竭滄溟之可飲。法門無盡。方也。碎塵剎而可數。用無能測。廣也。離覺所覺。朗萬法之幽邃。佛也芬披萬行。榮耀眾德。華也。圓茲行德。飾彼十身。嚴也。貫攝玄妙。以成真光之彩。經也。大方廣法也。佛。人也。華嚴。喻也。具足為題。
  【■補】十身。一。菩提身。菩提。翻道。謂佛成等正覺身。二。願身。指從兜率來。乘願度生說。三。化身。謂隨類化現應機說。四。力持身。謂神力持真身之全身。化身。及舍利之碎身。永久不壞。五。相好莊嚴身。謂證得微塵相好實報身。六。威勢身。指魔外威伏邊說。七。意生身。隨自他意。處處受身。意有所往。身即隨到。度脫有情。八。福德身。指福德具足故。九。法身。法性周遍法界以為身。十。智身。妙智圓明。決了諸法真光。一真法界也。
  【□註】舊經。晉譯五十卷。或六十卷成。新經唐譯八十卷成。若龍宮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今但有三十九品如釋籤十八)。
  【■記】舊經。晉。安帝時。佛度跋陀羅。翻覺賢。於揚州謝司空寺。翻梵本三萬六千頌。成晉經五十卷。或六十卷。新經。唐永隆間。日照依晉本。譯出入法界品。兩處脫文。證聖元年。實叉難陀。翻喜學。重翻日照所成。兼補諸闕。成八十卷。仍脫文殊按善財頂之文。賢首。將日照所補。安喜學脫處。遂得文續義連。然斯二經。皆十萬偈中之略。以譯未盡故。龍宮三本。文殊。與阿難海。於鐵圍山結集。護法神收入龍宮。龍樹菩薩。親往龍宮。見上。中。二本文廣。非人力所持。唯以下本誦回。流傳人間。今但三十九品者。指唐譯品數。舊經。七處八會。新譯。加普光明殿一會。第一。摩竭阿蘭若六品。一。世主妙嚴。二。如來現相。三。普賢三昧。四。世界成就。五。華嚴世界。六。毗盧遮那。第二。普光明殿會六品。一。如來名號。二。四諦。三。光明覺。四。菩薩問明。五淨行。六。賢首。第三。忉利天會說十住。有六品。一。升須彌頂。二。須彌頂偈讚。三。十住。四。梵行。五。發心功德。六。明法。第四。夜摩天會說十。行。四品。一。升夜摩。二。升夜摩偈讚。三。十行。四。十無盡藏。第五。兜率天會說十向。三品。一。升兜率。二。升兜率偈讚。三。十向。第六。他化天會說十地。一品。第七。重會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