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示悟入佛知見也。
  【□註】開示悟入。文句四(十三)約四意消之。一約四位(住行向地)二約四智。(道慧。道種慧。一切智。一切種智)即上圓位。能契之智也。三約四門。四約觀心。妙樂五(四)云。約智。約似。唯聖方開。約觀。約門。乃通名字。不妨高位。不棄眾生。(文)又二紙云。若作餘釋。為令之說徒施佛之知見安在(文)。
  【■記】此釋開示悟入。謂法華論明證不退地。今作四位釋。論知如來能證實。今作四智釋。論明不知究竟處。今約四門釋。論明同義。今作觀心釋。此判明四意也。妙樂解言。不退。即開示悟入。皆念不退。佛所證得為智釋者。論言。除一切智。更無餘事。以同義釋觀者。即論言。二乘法身平等。更無差別。若無觀心。云何知同。以不知究竟處者。處。是所通。二乘不知。今為令知。知即是門。門為能通。故作四門釋。又文句云。開者。即是十住。破無明。開如來藏。見實相理。示者。惑障既除。知見體顯。法界眾德。顯示分明。悟者。障除體顯。法界分明。事理融通。更無二趣。入者。事理既融。自在無礙。流注任運。從阿到荼入薩婆若。此約四位釋也。一道慧。見道實性。實性中得開佛知見也。二道種慧。知十法界。諸道種差別解惑之相。一一皆示佛之知見也。三一切智。知一切法。一相。寂滅。寂滅。即悟佛知見也。四一切種智。知一切法。一相寂滅相。種種行類。無不皆知。入佛知見也。此約四智釋也。一空門。一空一切空。即開佛知見也。二有門。一有一切有。即示佛知見也。三亦有亦空門。一切亦空亦有。即悟佛知見也。四非空非有門。一切非空非有。即入佛知見也。能通則四。所通則一。開示悟入是能通門。所知所見是所通理。此約四門釋也。觀於心性三諦之理不可思議。此觀明淨。名開。雖不可思議。能分別空假中心宛然不濫名示。空假中心。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名悟。空假中心。非空假中。而齊照空假中。名人。是為一心三觀。分開示悟入之殊也。妙樂下。判釋四意。謂十住已上。方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是故約聖位。聖智。而釋。名字位人。亦得依門修觀。當能開佛知見。故約四門觀心而釋。如此則佛知佛見。上不妨於高位。下不棄於眾生。若作餘釋者。妙樂云。知見佛境。若作餘釋。為令之說徒施。佛之知見安在。故一家釋義。依經順論。契行得理。若深張地位。凡夫非冀。何益凡小者耶。為令徒施者。謂經中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之言無用也。餘釋。文句會本卷十廣明。須者往檢。
  【□註】佛之知見。佛知。即一切種智。具足三智。佛見。即佛眼。具足五眼。亦名真實知見。若通途被開。其不在座。展轉為說。或在界外。亦得聞之。或佛滅後敦逼令信。乃至久遠。四惡麤智。人天世智。若不開之。則佛之知見永埋四趣。長沒人天。若別開者。則在座得益。當機妙悟。得受記者。
  【■記】此釋佛知見體。謂三智。即一切智。知空。道種智。知俗。一切種智。知中。此三智。具足三觀一心之妙知。故曰佛知。五眼。一肉眼。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見晝不見夜等。因有色質障礙也。二天眼。修禪定而得。遠近。前後。內外晝夜。上下。皆見。以無色質障礙也。三慧眼。觀一切法空。四法眼。觀一切諸法。能知能行。謂因行是法。得證是道。亦知眾生種種方便門。令修證也。五佛眼。具前四眼之用。無不見知。以其如實知見。亦名真實知見也。若通途下。明通開。授記品言。餘諸聲聞眾。亦當復如是。其不在此會。汝當為宣說。囑累品佛言。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又如常不輕遠見四眾。故往禮拜讚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乃至受人打擲。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此敦逼令信也。所以通開者。不欲佛知見永埋四趣。長沒人天也。若別下。別開。在座得益者。即法華會蒙益者皆是也。當機妙悟者。即身子等於昔三乘之權。悟今一乘之實也。
  【■備】四惡麤智。即指四趣。
  【■補】界外者。即方便土也。如因緣周言。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是也。
  【□註】授記。聖言說與曰授。果與心期曰記。若通途記。如法師品初。八部四眾。三乘之類。在座聞佛。一句偈者。皆與授記。當得菩提。乃至滅後。聞一句偈。亦與授記。若別記者。如迹門別授應身記。本門授法身記。又總與七百。別與劫國名號等(記五百也)。
  【□註】妙樂四(二十六)云。二乘且與八相記者。更令與物結淨土緣。菩薩已於多劫利物。隨熟隨脫。不假八相淺近之記。二乘不爾。是故須之(文)。
  【■記】此釋授記。梵語和伽羅。此翻授記。又翻受記。受決。受莂也。從佛與。名授。從機得。名受。審實不虗。名決。授劫國號。名莂也。蒙佛誠言。許當得果。劫國決定。遠近記莂。則大歡喜。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