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憫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備】自然慧。文句云。從十二因緣門入。此門本有。非佛天人所作。名自然慧。如覩花開落而悟道也。科註云。聲聞不能化他。如羊不顧後羣。別行疏云。支佛譬鹿。猶有回顧之意。百松講錄云。一切智者。即內外法。無不曉了。此是因中所修。佛智。是果上所剋之智。即三藏果頭所得。自然智。是後施化所起之智。以其能因機說教。機教稱適故。無師智。以小乘所明。但得一佛化世。更無有能為佛之師者。十六智見。十力。四無所畏。法數內廣明。講錄又云。譬牛者。牛有久久運重之力。皆化他之功也。
  【□註】化城。文句七(十八)云以神力故。無而欻有。名之為化。防非禦敵。名之為城。(文)譬真諦涅槃能防見思也。
  【■記】此明化城譬法。如經云。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是為無而忽有名化也。淨名疏云。佛法如城。能為行人防非禦敵也。真諦涅槃者非第一義諦大涅槃。以大涅槃。非化作故。不專禦敵。理性即故。具眾德故。且此真諦涅槃。但離虗妄見思。名為解脫。其實未得究竟解脫。故以化城譬之也。然此化城一喻。乃為定性人說。論言。實無。為有增上慢人。以世間有漏三昧。三摩拔提。實無涅槃。而生涅槃想。如是顛倒。取對治此。故為說化城喻也。見思解四卷。
  【□註】寶所。譬寂光。大經中名寶渚。
  【■記】此明寶所譬法。蓋寂光乃諸佛所依真淨土故。故以五百由旬寶所譬之也。寶渚者。即德王品明第七功德中。指四法作涅槃因。一親近善友。二專心聽法。三繫念思惟。四如法修行。釋第二專心聽法中云。譬如估客。欲至寶渚。不知道路。有人示之。其人隨語。得至寶渚。多獲珍寶。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欲知善處。採取道寶。不知途中通塞之處。菩薩示之。眾生隨已。得至善處。獲得無上大涅槃寶。以是義故。聽法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寶所寶渚梵音楚夏耳。
  【□註】前四時權。且三車等。指昔三藏三乘。而云重舉前四時權者。須知三周開顯。藏圓相對。雖正開小機。然舉昔之權。則該四時。又此小機。歷前四時。名四時權也。妙樂五(十三)云。立一開權之言。於今乃成二意。一者騰昔施權。二為顯實之所。不指所開。無由說實。況指權是權。知非究竟。既顯實已。權全是實(文)。
  【■記】此釋重舉前時之言。初一行牒妨。謂前四時。通名為權。且經中。三車等譬。乃指昔日三藏之三乘。而今文云。重舉前四時權者。何也。須知下。釋明如來。法華會上以法說。喻說。因緣說。三周開顯。皆以藏乘圓教相對。括經大意。雖正開小機。然舉昔日之權。則能該於四時。此約教釋也。又三藏機。今來法華。已歷前之四時。故三車等譬。而儀文謂是重舉前四時權。此就機釋也。妙樂下引證。一騰昔施權者。騰。以發揮為義。謂發揮施權之意也。二顯實之所者。謂法華顯實。即顯昔權是實也。不指所開無由說實者。法華方便。是體內之權。夫欲說實。只在開權。故身子三請。如來三止。末後乃曰。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如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說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乃至云。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是也況指權是權。知非究竟者。舍利弗言。爾時心自謂。得至於滅度。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是也。既顯實已。權全是實者。舍利弗言。佛以種種緣。譬喻巧言說。其心安如海。我聞疑網斷。是也。
  【■備】今注三乘。歷前四時一卷。則曰菩薩轉衍。當知與奪之意皆可通也。
  【□註】誹謗。釋籤十(三)云。當知法華。約部。則尚破華嚴般若。約教。則尚破別教後心。(文)人不見之。故致誹謗。
  【■記】此釋誹謗。謂以部言之。法華是純一無雜。故破華嚴。般若。謂之兼帶。以教言之。法華獨得妙名。故破別教後心。謂是真因。末二句。結迷致謗。謂法華不及華嚴等經也。
  【■備】天溪集註問答。問。別地證道同圓。云何尚破別教後心。答。此與別教地上地前。約教。約行。二種教證。絕不相涉。的指別教妙覺。是圓教二行。廢彼之高。就此之下。故謂之破。
  △二約時顯妙。
  約時則日輪當午。罄無側影(第五時)。
  【□註】十界咸開。無不成佛。如日方中。無處不南。
  【■記】此約時也。開九界即佛界。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如日方中。叡法師語。
  【■備】辨訛引中云。只應開九界。今曰十界者。對機之權。亦須開耳。辨訛又云。如別教妙覺。只是圓家真因。是故佛界。亦須開耳。
  【□註】周禮用一尺五寸土圭。立八尺之表。夏至午時。以測日影。求地之中。以建國。
  【■記】周公欲求地中以營王城。故以土圭測影。得頴川陽城。於是建都。鄭康成曰。土圭長尺有五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