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踰城六苦行。五歲遊歷三十成。說法度生五十年。是則共當八十壽。
  【■記】經云。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此道同也。事異。以三佛別明。謂釋迦至象頭山。同外道食麻麥六年。草蔓生延蔟聚於[月*坒]。至臂節。亦莫覺。諸天見眷屬日減。痛哭叫喚動地。修世禪故。亦復不聞。及太子自思苦行。非真解脫。吾當受食成佛。故移座成道也。彌勒下生經。佛言。四海漸減。三千由旬。是閻浮地。長十千由旬。廣八千由旬。平坦如鏡。種種莊嚴。城中有大婆羅門主。名妙梵。婆羅門婦。名摩提婆。彌勒托生為父母。身紫金色。二十二相。身長千丈。胸廣三十丈。面長十二丈四尺。肉眼見千由旬。常光四照百由旬。穰佉王奉七寶臺。施彌勒。彌勒施婆羅門。見其毀壞。修無常想。出家於龍華菩提樹下。樹莖枝葉。高五千里。即以出家日得道。彼佛十劫者。法華經云。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是也。準此則知釋迦緣事宜賒。故苦行六年。輔行引大論云。外道苦行。或三月。半歲。一歲。無能六年。日食一麻一麥者。又言。佛若不行六載苦行。呵其非道。無人信受。以苦行過人成佛。呵其苦行。人皆信受。或問。頌言。十九出家。三十成道。梵網經言。七歲出家。三十成道。何也。答。發隱云。大聖示現。有何常規。有言太子入檀特山修道。始於阿藍迦藍處三載。學不用處定。知非。便捨。復至鬱頭藍弗處三載。學非非想定。知非又捨。後至象頭山。同外道食麻麥六年。受食成佛。是則頌言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共十二載。正與三處修道歲數同。然與頌言五歲遊歷。又似有異。仍當以示現無常規釋也。
  【■補】統紀曰。瑞應。因果。本起。大論。並云十九出家。四阿含。出耀經。和須密論。並云二十五出家。當何所從。今以八十壽。除五十載說法。定取梵網。無相三昧。寶藏經等。三十成道。除六載苦行。定取荊溪。二十五出家。合寶藏經。二十五出家。三十成道之說。若約前後義定。有二事可證。一者。出家後六年苦行。取成道之歲數合。二者。將出家時指妃腹曰。却後六年。汝當生子。後於成道歲。果生羅睺。未曾有經云。太子逃至山澤。勤苦六年。得佛還國。賢愚經云。出家六年苦行。得一切智。又普耀經云。父王聞太子得佛六年。令優陀那往請。言濶別以來。十有二年。又言佛還國。羅雲問訊。羣臣疑太子捐國十二載。何從有子。此等經文。皆約出家六年成佛。又經六載還國。以上統紀文。至孤山頌。五歲遊歷。或指阿藍三載。鬱頭三載。
  【■備】源師曰。梵網經七歲出家。歲字。古有作年字解者。甚妙。然合下句三十成道。則當以二十五出家為準。總之如來示現。既無常規。又西域諸邦。紀歲時日。或有參差。流傳結集。不無同異。更復翻譯難齊。闕疑而已。後賢不必於此辨論見長也。辨訛曰。草生攢[月*坒]等。出觀佛三昧海經。因入滅意定。故不聞不覺。此屬後教。若三藏菩薩。既伏惑行因。則不能入滅受想定。須引三藏佛本行經為妙。但彼無草生攢[月*坒]等事。又本行經。菩薩入不動三昧。即第四禪。以息不行。知他心法。下不知上。天謂命終故哭也。私謂。草生等語。今注乃引文句用也。
  【□註】木菩提樹。菩提。翻道。佛於樹下成道。故名道樹。草座。因果經說。帝釋化為吉祥童子。以草施佛。坐以(成道)。
  【■記】因果經云。釋提桓因化人。執淨輭草。菩薩問。汝名何等。答曰。吉祥。菩薩懽喜。我破不吉。以成吉祥。汝草可得否。吉祥授草發誓。成道願先度我。菩薩結跏趺坐。如過去諸佛坐法。誓言。不成正覺。不起此座。
  【□註】木樹草座。皆表三藏詮生滅故。
  【■記】草木。春生夏長。枯冬落故。
  【□註】劣應。對大乘勝應。判為劣也。
  【■記】勝應。即大乘菩薩他受用身。劣應。丈六身也。
  △二應機設教。
  初在鹿苑。先為五人。說四諦。十二因緣。事六度等教。
  【□註】五人頌曰。頞[鞥-合+(白-日+田)]跋提并俱利。此三屬在父之親。陳如十力母之親。初轉法輪先度此。
  【■記】此頌出釋籤。法輪。一運轉義。文句言。以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轉法輪。二摧碾義。輔行言。以四諦輪。轉度與他。摧破結惑。如王輪寶。能壞能安。法輪亦爾。煩惱怨壞。安住諦理也。初轉。婆娑云。轉法輪有二種。一在自身。二在他提。身菩樹下。是自身轉法輪。波羅奈國。隨他身轉法輪。以他身中。初轉法輪。故言初也。先度五人者。鹿苑有三番度人。法數言。初為陳如。說四諦得道。次為額[鞥-合+(白-日+田)]。跋提。說布施生天福樂。同證果。三為迦葉。俱利。如前說。皆得聖道。
  【□註】文句五(五)云。問。何故初為五人轉法輪。答。人先見諦故。人是現見故。人為證故。佛所行事業。與人同故。諸天從人中得善利故。人中有四眾故。
  【■記】婆娑言。人先見諦。天在後故。人是現見。天非現見故。人以為證。不以天為證故。佛所行事。與人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