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律云納衣。論云糞掃。律但云乞食。論云常乞食。此二名異意同。餘十俱同。諸部阿含。及十住論。亦有不同之相。大體無殊。今依大論略出相狀。一蘭若。翻寂靜處。在家多惱。故捨眷屬。而師徒同學。還有結着。復相惱亂。故住蘭若。令身遠離。最近三里。能遠彌善。身遠離已。亦當心離五欲五蓋。二常乞食者。乞食自活。多所成就。詳下分衛節明乞食有十利故。三糞掃衣者。若四方馳求。或著邪命。若受他施。於好於惡。而生憂喜。或憂賊盜等故。糞掃衣。無此慮故。四一坐食者。謂比丘修道。應作是念。我求一食。尚有所妨。況早食中食後食。廢半日之功。不得一心行道。五節量食者。飽噉腹脹。氣塞妨道。故應節食。如舍利弗。食五六口。足之以水。六中後不飲漿者。謂比丘修道。於種種漿。日若過中。悉不得飲。若心生樂著。求種種漿。不能一心修習善法。猶養馬著勒。其意則息。七塚間者。易悟無常。易得道果故。以無常苦空之觀。是佛法之初門。能令厭離三界故也。八樹下坐者。以得道事辦。捨至樹下。謂比丘于塚間不得道者。當至樹下。如佛轉法輪。入涅槃。皆在樹下。臭爛狼藉。火燒鳥啄。則無常不淨之觀。易得成就。九露坐者。或謂樹下。猶如半舍。蔭覆涼樂。尚生著故。又樹下坐有二過。一慮天雨冷溼。二有鳥糞毒蟲。於是思惟。露地而坐。隨意快樂。月光徧照令心明利。易入空定。故云露坐也。十常坐者。著衣脫衣。隨意快樂。四儀之中。坐為第一。食易消化。氣息調和。求道大事。大辦功力。若懈怠睡眠。諸賊常伺人便。不宜安臥。若行若立。心亦難攝。故宜常坐。脅不著蓆。十一次第乞者。不著於味。不輕眾生。等心憐憫。不擇貧富。十二三衣者。謂比丘少欲知足。衣取蔽形。不多不少。白衣之人。以多求故。是故多畜。外道苦行。是故躶形。不多不少。故畜三衣。南山律鈔。位分為四。衣有二。一納衣。二但三衣。食有四。一乞食。二不作餘食法。三一坐。四一揣。揣。雜也。一種而雜者。不以種種盛貯。名一揣食。處有五。一蘭若。二塚間。三樹下。四露坐。五隨坐。威儀一。常坐。此無次第乞食。處加隨坐。通源記引南山云。季世佛法。崇尚官榮。僥倖之夫。妄生朋翼。庶因此語。自省厥躬。至若謂利養如毛繩。視朱門為蓬戶。尚思曳尾。猶彼興嘲。況乎以咳啞為恩。眄睞成飾。潛通惠好。強事趣馳。縱假龐于一時。終受嗤于羣口。榮不補辱。夫何誤哉。是知末世頭陀不缺。能使佛法常住不滅也。今文下。明今止觀合糞掃三衣為中士也。
  【□註】下根者。此土多寒。根性又薄。大聖一許。三品通開(故三衣外聽畜百一。及許畜長。但三衣為上。畜百一為中。畜長為下。故云通開。此依律說。與今少異。今取雪山為上品故)。
  【■記】此釋三衣外畜百一眾具為下。大註明依國土根性俱有不同。是故通開三品。小註明依律而釋三品所以。末二句明經三品。如下自明。
  【□註】若畜百一。記憶而已。有云加法(薩婆多云。百一之物。各得畜一。百一之外。皆是長物。言記憶者。於百一物。心中但自記憶一種。謂是我物。有云加法者。加法受持。如六物圖)。
  【■記】記。謂記識。憶。謂憶念。言此是尼師壇。此是覆瘡衣。此是雨浴衣等。言百一記憶。而又曰加法者。如輔行云。以加法說淨之二品合論。而名百一也。原註初一行。明畜百一。薩婆多毗尼中云。若說淨之錢寶。貿一切衣財。作三衣鉢器。入百一物數。不須說淨。又云。凡百物中。三衣具鉢。必應受持。自外若受則可。不受無過。六物圖詳下。
  【□註】若畜長說淨。則加法受持(百一之外。若畜長物。定須說淨。詞云。大德一心念。此是某甲長衣。未作淨。為淨故。施為大德)。
  【■記】薩婆多毗尼云。自百一物外。一切說淨。又云。凡受衣法。若長應說淨。若不說淨入長。財中又云。如畜寶戒中說。應僧中作波逸提悔過。若錢及似寶。除百一物數。一切亦應捨。可見畜長。定須說淨也。次云說淨詞。輔行云。說淨之法。附近大乘。故地持中菩薩所畜。即於十方諸佛菩薩而為淨施。乃以聲聞淨施。而為譬云。譬如比丘。以己衣物。於和尚阿闍黎捨作淨施。若達一實。即此淨施。成菩薩法。有人云。凡諸所有。非己物想。有益使用。說淨何為。今問。等非己財。何不任於四海。有益便用。何不直付兩田。而閉之深房。封於藏篋。實懷他想。用必招愆。忽謂己財。仍為說淨。說淨而施。於理何妨。順己執心。後生倣傚。故說淨法。不可無也。毗婆沙四。初結長衣戒因緣中問。此淨施者。是實施。是假施。答。一切淨施。九十六種無淨施法。佛大慈悲。方便力故。教令淨施。是方便施。非真施也。令諸弟子得畜長財。而不犯戒。又問。佛何不直令弟子得畜長財。而強與結戒。設此方便。答。佛法以少欲為本。是故結戒不畜長財。而眾生根性不同。或有眾生。多畜積而後行道。得證聖果。是故如來先為結戒。而後方便。於佛法無礙。眾生得益也。
  【□註】糞掃衣者。南山云。世人所棄無復堪用。義同糞掃。體是賤物。離自貪著。不為王賊所貪。常得資身長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