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三論互具。一一論三。故法身等各具四德。名秘密藏也。釋大科正顯位次竟。
  △二巧明六即四。初略敘所以。
  然圓教位次。若不以六即判之。則多濫上聖。故須六即判位。
  【□註】六即位者。義蘊佛經。名出智者。如貧女寶藏。力士額珠等。在諸文所明。或顯法門高深。或明修觀位次。今文備明圓位之後。復明六即。欲越上慢自屈之過。輔行一下(三十三)云。此六即義。起自一家。深符圓旨。永無眾過。暗禪者。多增上慢。文字者。推功上人。並由不曉六而復即(文)。
  【■記】輔行云。一顯圓詮諸法。事理不二。一切凡聖。生佛體同。免生退屈。故明即字。雖全體是迷悟因果。其相有殊。免生上慢。故明六字。二革文字暗禪之弊。文字法師。封文滯義。唯守名相。推功上人。自甘退屈。為此等過。故曰全體即是。暗證禪人。撥棄修行。唯曰即心是佛。不辨階位淺深。多濫上聖。起增上慢。為救斯弊。故明六位也。又無機子敘云。癡禪任性。濫上聖以矜高。狂慧隨情。居下凡而自屈。由是天台。名六即佛。破二種見。揀其太過。六分因果之事殊。收彼不收。即顯聖凡之理等。大經貧女藏者。一有藏。二人指。三耘掘。四得近。五藏開。六取用。以配六即。額珠喻亦出大經。意同。
  【□註】輔行一上(十六)云。即者。廣雅云合也。若依此釋。仍似二物相合名即。其理猶疎。今以義求。體不二故。故名為即。(文)妙宗上(十三)云。六種即名。皆是事理體不二義(文)。
  【■記】此證體不二。故名為即也。妙宗云。事有逆順。名字等五。是順修事。唯理性一。純逆修事。此逆順事。與本覺理體皆不二。釋云。知此不二。事皆合理名順。其不知者。事皆違理名逆。名字等五。若淺若深。皆知皆順。若初理即。唯迷唯逆。而迷逆事與其覺理未始暫乖。故名即佛。是為不二名即也。
  △二詳列位次六。初明理即。
  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無佛。性相常住。又云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等言。總是理即。
  【□註】金剛錍云。言佛性者。佛是果人。言一切眾生皆有果人之性(文)。
  【■記】此釋理即人也。佛言。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瞋癡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
  【■補】佛性名出大經。寄因性。立果號。欲其改迷向悟也。
  【□註】觀經疏二云。斯理灼然。世間常住。有佛不能益。無佛不能損。得之不為高。失之不為下。故言眾生即是佛。理即也。(文)妙宗上(十五)云。世間常住者。即十法界三十世間。一一皆住真如法位。法位常故。世間亦常。(文)今云性相。十如中舉初二也。性以據內。自分不改。相以據外。攬而可別。
  【■記】妙宗下文云。世間常住者。即十法界三十世間。一一皆住真如法位。法位常故。世相亦常。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性不改故常。若謂遷流。不得言常。斯謂情見。良以生法即性。故常。住異滅法即性。故常。即性之常。非常不常。不可思議。言偏意圓。故可得云一生一滅。無非中道。唯生唯住。唯異唯滅。法華迹門顯所證云。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已。本門乃云。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非如非異。故知三界即是常住豈乖非如非異。本迹雖殊。不思議一也。此理秘妙。佛能明見。故曰灼然。今我智者。成秘妙觀。雖是肉眼。而名佛眼。能見秘藏。亦曰灼然。妙樂云。顯露彰灼。稱為真秘。真秘之理。即世相常。世相常故。眾生即佛。此理妙故。有佛教化。不益一毫。空過無佛。不損一毫。五即得之。不足為高。理即失之。未始暫下。對此四事。示理佛也。
  【□註】色香等者。輔行一上(二十)云。此色香等。世人咸謂以為世情。然亦共許色香中道。無情佛性。惑耳驚心。(文)六塵中趣舉二種。圓觀諸法。無非中道。故四念處第四明。唯色唯聲唯香等義。
  【■備】節義云。他家謂無情名法性。有情名佛性。荊谿云。他家共許色香中道。至今家無情佛性。則又惑耳驚心。因知他家於色香中道之旨。未全徹也。
  【■記】無情佛性。出金剛錍。六塵下。明舉二種。以況其餘無非中道。四念處下。指證諸法皆中。文云。天親唯識論唯是一識。復有分別識。無分別識。分別識者。是識識。無分別識者。似塵識。法界所有缾衣車乘等八皆是無分別識。成三無性。無性名非安立諦。龍樹云。四念處即摩訶衍。一切法趣身念處。即是一性色。復有分別色。無分別色。分別色者。如言光明即智慧。無分別色者。即是法界四大所成。是色心不二。彼既得作兩識之名。此亦得作兩色之說。若色心相對。離色無心。離心無色。故圓說者。亦得唯色唯聲。唯香唯味。唯觸唯識。若合論者。一一法皆具足法界。諸法等故。般若等也。以是證知色心依正。皆即性故。趣舉一法徧攝。一切諸法徧亦如是。法法互徧。皆無際畔。乃以無界。而為其界。無不融通。故曰無非中道也。
  【□註】如觀經疏二引涅槃經云。一切眾生即是佛。如貧女舍寶。眾物具存。力士額珠。圓明頓在。如來藏經舉十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