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教。照物譬被機。高山譬別圓眾。此譬兼於機應也。
  【■記】佛必感機應而說。故喻兼機應。如言佛不出世。萬古長夜。及至出現。光明遍照。極於幽暗。悉皆大明。所以日譬佛也。光從日出。譬教從佛說也。物得日光能消長。機稟佛教有損益。所以照物譬被機也。高山卓出餘峯。別圓超越藏通。所以高山。譬別圓眾也。
  【■備】此節應列於首。以消本節儀文喻意。然後引晉譯華嚴等文氣似貫。
  【□註】若釋籤用兩經二義相成者。旻智行云。若不用涅槃五味。則不顯華嚴演三成五。若不用華嚴三照。則不顯涅槃後之四味。皆從牛出。
  【■備】此明釋籤用兩經二義相成。復引旻師語以證。
  【□註】舊謂今家合四為三。而諸文直作三照引經。何嘗云合四耶。
  【■補】舊謂合四為三。指統紀列三照五時五味圖中。特標言妙玄合四為三。意謂玄文合經中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剛寶山。為幽谷一照。以成三照。故言合四為三。其實玄文。準經立義。而作三照。並無合四之語也。
  【□註】又有以經中。譬如日月。出現世間。乃至深山幽谷。無不普照之文。謂是經文合四為三。殊不知此文。只是照幽谷也。
  【■記】經指華嚴。由此文連四照五合文後。便謂合四為三。以前四照為三合。足此一文為一合。為四合也。殊不知下。出正意。謂若以此文為合四。經應頌出。既經但頌前文四照五合。則知此一節文。只是照幽谷也。
  【■補】謂經文合四為三。亦指統紀列圖後。引經四照以證。又於四照文末引經云。譬如日月。出現世間。乃至深山幽谷。無不普照。特註云。玄文合大山寶山為幽谷。其文出此。豈非謂諸節經文。乃是合四為三文耶。但前言舊謂。此言又有是玉師回護意。以統紀於今家甚有功。然恐後莫辨。故點明之。
  【■備】統紀合四為三。以經有高山。大山。寶山。平地。四種。玄文作三照。恐遭詰難。故引深山幽谷無不普照。以證玄文合大山寶山為幽谷。其文出此。固屬別字微意。玉師以合四為三。妙玄無顯文。不必泥定合四也。故於後相成圖中。以約義引經釋之。記中以前四照為三合。足此一文為四合。及經應頌出等所解甚拗。研集註意亦未然。或舊有此說。存俟考定。
  經文四照   約義引經但作三照
  三照五味相成圖
  
  【■補】決定善根眾生。乃事六度菩薩。三僧祇決定成佛。故曰決定。廣修六度。名善根。而未斷惑。且名眾生。然華嚴合法文中。列次照聲聞後。普照一切眾生前。佛意。只以一類伏惑行因菩薩。為決定善根眾生。本不明是菩薩屬何教也。玉師既判屬三藏。理應四照內。牽入中間兩照。或以中間兩照。但對聲聞緣覺。則普照大地。亦應只對一切眾生。以譬中言。然後普照一切大地。法中言。然後普照一切眾生。正相敵對。如謂普照義寬。故可牽入大地之下。若爾。今家取日照平地。止對後三時。又如何消通耶。據理既上牽入普照下。應入於平地下。既牽入幽谷上。應入於中間兩照。不惟令人易明。且與經義相合也。或言以未斷惑。牽入平地。不住凡夫。牽入幽谷。此乃臆度。恐未符經義也。
  【■備】三照五味圖。統紀已列。然經曰。先照菩薩。次緣覺。次聲聞。次一切眾生。牽線中應緣覺在先。聲聞在後。始與經符。統紀圖內。列大山寶山。牽入聲聞在先。配幽谷。緣覺居次。配平地食時。將決定眾生配禺中。復將決定眾生註明藏菩薩。其中緣覺聲聞。與經倒列。一也。菩薩根利二乘。蒙照應在先。經雖不開藏菩薩。應攝在二乘內。或攝入先照菩薩中。今判決定眾生乃藏菩薩。友致利根後照。二也。緣覺菩薩利於聲聞。乃下牽配入平地。三也。玉師仍以決定眾生。乃藏菩薩。但配入平地。究為未妥。故同緣覺。改牽幽谷。而聲聞緣覺。雖分配大山寶山。依舊與經倒列。總由善根眾生是藏菩薩。其勢必須聲緣菩薩挨順而列矣。辨訛曰當以緣覺居先。聲聞居後。私謂。清涼師疏鈔。黑山配緣覺。高原配聲聞。大地內合配決定。不定。邪定。三聚眾生。則決定一聚。通指因中正定眾生。惟經中係與緣覺聲聞一連之文。似當合入幽谷。一切眾生乃至邪定。緊對普照大地句。研兩然後字。界限自清。故別作圖說。以備參考。黑山配緣覺等義。疏鈔廣明。須者往檢。又節義言。準經。應緣覺在先。今依三車次第。故先列聲聞。大地中開出決定眾生者。此是事六度菩薩。以未斷惑。且讓二乘高出一頭。但名眾生。而其心行已大。雖未斷惑。同是鹿苑三乘。故牽入幽谷。一切眾生。通指十界之機。未起宏誓願行之人也。私謂。新作圖說。依節義意。判決定屬藏菩薩亦通。但不可泥定眾生二字。謂須合入大地。以佛亦稱尊極眾生也。圖說中不列旁追二誘等者。此圖本明華嚴三照。以對涅槃五味。如此圖說。於義已足。且旁追等。專指一類小機。備歷五時者言。今華嚴三照。統論大小眾機。不必夾入旁追等喻配合。如以時味義富。亦可備列。俾無疎漏。來哲再定之。緣覺聲聞。對凡夫則為大機。故合入一切大山。決定善根。有金剛寶義。故合入金剛寶山。一切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