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中者。別行位淺。所學無作。全依但中。故由此時。以望將來。所有自行。智亦但中耳。釋籤明附圓相狀者。節義云。十行中明生滅。依彼藏教為相狀。乃至明無作。附彼圓教為相狀。既言附圓。則能依但中。豈可全同所依圓中耶。義學雜編六卷。淨覺法師所述。
  【■補】言但中無作者。如苦不能惱。集不能染。出空有二邊之外。天然之理。不假造作也。
  【□註】然此出假。若果但中。圓機起時。何以赴之。當知圓機。自感圓應。十行出假。乃教道說。無稽之問。不足評矣。
  【■記】此明十行出假。不能應圓機為難。謂十行出假。約教道判。本不應於圓機也。末二句。是斥辭。
  △三十向二。初正明十位。
  次明十回向者。
  【□註】四教義四(七)云。此十通名回向者。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己功德。普施眾生。事理和融。順入法界。故名回向。
  【■記】此明回向得名之所以也。儀文一句。釋徵。註文。引文正釋。四教義云。菩薩深觀如來藏。破無量取相。破無量塵沙。破無量無明。破無量身相。受相。心相。法相。知無量病。識無量藥。作此觀時。即入十回向位。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己濟他。名回向也。
  【□註】四念處三(十一)云。別向圓修。(文)霅川云。可由實道。(雜編但不合云。只緣被接。方曰圓修)此據得意者。智轉行融。及證道說也。若三觀次第。唯修但中。據不得意者。及教道說也。
  【■補】此節引諸文而證釋也。四念處。十住。修性念處觀。十行。修共念處觀。十回向。回別向圓。修緣念處觀。故云別向圓修也。有師標云。得意者。乃得佛意也。淨覺謂。被接方能圓修。不知別教得佛意者。十向自能圓修。若定言被接。別教無智轉行融得意人耶。故原註以不合點之。若不得意者。十向唯修但中也。
  一救護眾生離眾生相。
  【□註】以無相心。常行六道。而入果報。不受而受。名救護眾生離眾生相。
  【■記】此下十段。正釋義也。謂以無相心行六道。即不受義。入果報。即受義。到處度生。心常無相。名救護眾生離眾生相也。
  二不壞。
  【□註】觀一切法。有受有用。念念不住。名為不壞。
  【■補】言一切者。不出空有。以凡夫受用於有。二乘受用於空。俱屬可壞也。今者念念不住二邊可壞之相。而於中道受用。歸向中道不可壞之性。故云不壞也。
  三等一切諸佛。
  【□註】三世佛法。一切時行。名等一切諸佛。
  【■記】言一切時行者。謂一切時中。依三世佛法而行。所謂運無緣慈。度有情界是也。
  四至一世處。
  【□註】以大願力。入一切佛土。供養一切佛。名至一切處。
  【■記】願。即法門誓學。佛道誓成願也。欲成佛度生。必須親近諸佛。廣修供養。名至一切處也。
  五無盡功德藏。
  【□註】以常住法。授與前人。名無盡功德藏。
  【■記】言常住法者。即不生不滅無起盡之理。此理含藏一切大乘功德。普應隨機。無有窮盡。名無盡藏。
  六入一切平等善根。
  【□註】行無漏善。善而不二。名入一切平等善根。
  【■記】言無漏者。即不漏落于二邊之善也。善而不二。即中道之善也。謂菩薩萬善齊修。心中了了。而無一絲罣礙。故言無漏不二也。據十向修圓中。修一善。即修無量善。名入一切平等善根。
  【■補】據經云。行善無漏。善而不二。何者眾生機多。不可獨用一實而行化。故兼二邊之機相。善。即有邊。無漏善。即空邊。今菩薩智轉行融。即空而有。即有而空。是名入一切平等善根也。
  七等隨順一切眾生。
  【□註】以觀善惡無二一相。名等隨順一切眾生。
  【■記】蓋眾生所起心念無量。此位菩薩緣修中觀。觀諸善惡性非有二。即是中道一相。名等隨順一切眾生。
  【■補】菩薩正修圓中。實相無相。故無凡夫有漏善惡之二相。亦無二乘偏空涅槃之一相。既平等普觀。隨順實相。無非佛因。咸皆趨向究竟佛果。故名等隨順一切眾生也。
  八真如相。
  【□註】心得自在。等三世佛。常照有無。名真如相。
  【■記】謂菩薩以中觀心。隨順實相。出入同佛。即寂即照。照有。即不變隨緣。照無。即隨緣不變。名真如也。
  【■補】不為二邊動亂。故得自在。無妄曰真。不異名如。乃三世諸佛安住之處。菩薩常照有無。即真如相。故名真如相也。
  九無縛無著解脫。
  【□註】以般若照三世諸法。是一合相名無縛無著解脫。
  【■記】般若。是即理之智。三世諸法。是即智之理。理智合一。無能照所照。孰為縛著耶。
  【■補】般若是智。三世諸法是境。三世約豎。諸法約橫。一合相者。即佛大總相法門。若境智不忘。猶為縛著。今以無緣般若。照無相妙境。境智一如。故名無縛無著解脫也。
  十入法界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