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根出假。十信。上根。十住中根。十行下根。四教俱論三根出假。如止觀六(二十三)。
  【■記】止觀說三藏菩薩。下根。三阿僧祇正入假位。利益眾生。中根。二僧祇已伏煩惱。功德身肥。即能化物。上根。初發心時。為度眾生。誓求作佛。初心即能入假也。通教下根。斷惑盡方能出假。佛於法華中破其取涅槃心。勸發無上道心。二乘既然。極鈍菩薩亦同此說。中根。斷見惑已。生死少寬。思任運斷。第二地名菩薩神通。從此已去。即能入假。上根。初心聞慧。即能體達見思即空。已為眾生作依止處。何須七地也。別教出假。十住後心。十行位修假方便。下根也。十住初心。即能入假。已得無漏。一受不退。即能出用。何須十行。方起大悲。中根也。又別教初心。不愚於法。達解一切功德。猶如幻化。具五因緣。以益眾生。上根也。圓教十信。六根淨時。即遍聞見十法界事。既言六根互用。即是入假位也。又五品弟子。正行六度。廣能說法。即是入假之位。何待六根耶。又初心之人。能知如來秘密之藏。圓觀三諦尚能即中。豈不即假。又六即料簡。便有出假。何待五品耶。
  【□註】又對五忍。十信伏忍。十住信忍。十行去柔順忍。十地無生忍。妙覺寂滅忍(妙宗中十八亦對圓位)。
  【■記】此明別對五忍。十信。於三界惑伏而未斷。故對伏忍。初住斷見。二至七斷思。八九破塵沙。信力堅固。故對信忍。行向出假。柔順眾生。故對柔順忍。十地去。如妙玄云。就事為無生。就理為寂滅。籤云。惑是事法。惑滅為無生。名就事。約所證實理為寂滅。名就理。妙宗下。指對圓位。五品。伏忍。六根淨信順二忍。初住至等覺。無生忍。妙覺。寂滅忍。
  【■備】仁王疏五忍對位。與今不同。見下十信。伏忍內引。
  【□註】若論真緣二修。則地前為緣修。登地去為真修。緣。謂作意緣念。真。謂任運相應。原是地師之義。今家復加觀義。空假為緣。中道為真。通圓亦有此之二義(云云)。
  【■記】此明別真緣二修也。謂有分別正智修觀。是作意緣念。名緣無分別正智修觀。乃從性起修。全修即性。任運與理相應。名真也。今家下。明三觀真緣。釋籤云。地前兩智具緣修者。今判屬空假觀。八教大意云。地前緣修兩觀。經劫無量。為中道方便。登地三觀現前。與初住無二無別。名證道也。末指通圓二修。大約伏道為緣。斷道為真也。
  【■補】通義未檢。圓義者。妙句四上云。問。上根入初住。有利鈍否。答。真修體顯。則無差降。妙樂云。住前名緣。初住名真。然圓教住前亦名緣者。唯有今文。及四念處。仍望別教義立其名也。
  【□註】六種性習如下對。
  【■記】言六種性習者。即下文習種性。乃至妙覺性是也。如下圖示。
  △二正判科。
  以五十二位。束為七科。謂信住行向地等妙。又合七為二。初凡。二聖。就凡又二。信為外凡。住行向為內凡。亦名為賢。約聖亦二。十地等覺為因。妙覺為果。大分如此。自下細釋。
  △二細釋二。初凡二。初外凡。
  初言十信者。
  【□註】四教義四(三)云。此十通名信心者。信以順從為義。若聞說別教因緣假名。無量四諦佛性之理。常住三寶。隨順不疑。名信心也(文)。
  【■記】此節引文釋信義也。言假名者。即界外不思議因緣生滅相。如言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也。無量四諦理者。妙玄云。苦有無量相。十界因果不同。集有無量相。五住煩惱不同。道有無量相。恒沙佛法不同。滅有無量相。諸波羅密不同。是則無量四諦。就教道別義。若佛性之理。即證道同圓義。常住三寶者。三寶有同體別體住持之不同。謂雕鑄塑像。名佛。黃卷赤軸。名法。圓頂方袍。名僧。是住持三寶也。法報化三身。名佛。三乘教理行果。名法。諸大菩薩果向賢聖。名僧。是別體三寶也。(一)真體上覺照。為佛。軌持為法。和合。為僧。是同體三寶也。今應貼別教義邊。若能一一隨順不疑。名信心也。
  【■補】因緣是境。假名是觀。無量四諦。正是恒沙佛法之假。雙具空假之俗諦也。以此為方便。得顯中道佛性之理。即常住一體三寶。能覺之智即佛。所覺之理即法。理智和合為僧。此理本具。性非生滅。故曰常住。聞已隨順不疑。名為信心。又此十信。皆具解行二意。一發菩提心。二行菩薩道。發心是目。修行是足。目足備故。入清涼池。即別教初賢善直義。又四教義問。別教菩薩成就幾法。所得信心。異前通教答。還約十法。即知不同。一信正因緣。知四種四諦因緣不亂。二真正發菩提心。知無量四諦。發慈悲誓願。三勤修止觀。即知次第。善修四種止觀。四破法徧。觀因緣生滅。空假中三諦惑徧。五知通塞。知四種道滅是通。四種苦集是塞。六修道品。知次第修四種三十七道品。七善修助道法。即背捨勝處。能成一切對治。六波羅密。助開三解脫門。八善識位次。知因四種四諦。入七位不叨濫也。九安忍強軟賊。即知修四種道諦時。於四種苦集心能安忍。十順道法愛不生。即知次第修四種道諦。發諸順道法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