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通開導也。
  【■記】蓋通教機雜。若受別圓來接。欲成別圓之人。必當藉通開導。雖通人被別圓所接。但別圓亦藉通教預為開導。故通為大乘之初門者。良有以也。所言藉通開導者。拾遺記云。即於乾慧及性地中。聞體法空。不但空于二十五有。亦乃空於涅槃。此人須藉通教談空開導其心。而了此空體是中道。乃以別圓內外凡觀。同於二乘。歷乾慧地。及後諸地乃至十地。即成別圓初地初住八相之佛。是乃通教通別圓之義也。則知後文雖出被接之機。其意必該乎藉通開導也。
  △二當教得名。
  又從當教得名。謂三人同以無言說道體色入空。故名通教。
  【□註】此通就三乘釋通教名。若三藏。諦緣度三法分三乘。今通教三乘。同觀無生四諦。同體假入空。觀十二因緣。同觀六波羅密見第一義。而分三乘之別者。但總相別相等智。斷結。侵習。自行化他。根性不同耳。言說是事。即空故無。
  【■記】三人同以無言說道句。四教義。四念處。廣解。四教義問。菩薩可修六度。二乘何得同觀亦修六度耶。答。涅槃經云。福德莊嚴有為有漏。是聲聞法。何處有慳貪聲聞。破戒瞋恚放逸散亂愚癡羅漢辟支佛耶。但二乘不能徧行其事。成就眾生。何曾不同修六度。第一義諦。無言說道而斷結耶。而今所以分三乘之別者。四教義云。三乘同秉通教。見第一義諦。同斷三界見思。得一切智。同求有餘無餘涅槃。此義既同。而分三乘者。聲聞。總相體法入空。智慧力弱。但斷正使。根性不同。亦有慧俱二種解脫。如前三藏教中分別。緣覺。福德利根。能少分別相。體法入空。生無佛世。不因聞法。時至道熟。自然曉悟見第一義。斷三界結使盡。侵除習氣。是名辟支佛乘。根性不同。亦有二種。一者小辟支迦羅。二者大辟支迦羅。已如前說。若菩薩。具修總相別相智慧。體因緣即空。起大悲誓願。以修諸行見第一義。斷界內煩惱。用誓願扶習。還生三界。用道種智。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三乘善根湻熟。即坐道場。用一念相應慧。斷煩惱習盡。得一切種智。名之為佛。轉生滅無生二種法輪。化三乘眾生。入無餘涅槃。是為大乘。則知分三乘之別者。但約總相。別相。等智。斷結。侵習。自行。化他。根性不同故耳。又妙玄云。通教聲聞。總相一門。達俗即真。緣覺能於一門總相別相。達俗即真。菩薩能於四門總相別相。達俗即真。又能遍四門出假。教化眾生。籤云。聲聞緣覺於一門總相別相者。總。謂但作苦集觀耳。別謂觀苦七支。集五支。以自行故。但依一門。菩菩為化他。故於四門。然七地前約自行邊。亦但一門。入假方便。亦須徧習。正此意也。所言總別相等智者。經云。初以分別諸法智慧。後用涅槃智慧。分別諸法。是別相。涅槃智慧是總相也。而三人隨力用之。末二句。釋無言說道。
  【□註】輔行六上(十六)云。通人既觀諸法如幻幻本不生。今無所滅。名之為體。(文)謂體六凡依正之色。如幻如化。當體即空。而入真理也。
  【■記】體色入空者。四教義云。今約無生四諦。信無生苦諦者。信陰入界不生。如夢幻響化。水月鏡像。畢竟空無所有。解苦無苦。不為苦所苦。而有真諦。無生集者。了一切煩惱業行。如夢幻等。空無所有。無和合相。知無所有。不為結業流轉。解集無集。而有真諦。無生滅者。知一切生滅法不可得。設使有法過於涅槃。亦如夢幻。本自無生。今亦無滅。若不知無生無滅。生滅終不自滅。若知無生無滅。生滅自滅。而有真諦也。無生道者。信一切至涅槃道。皆如夢幻。無有二相。若見有二。有通不通。則成壅塞。若知不二。不見通與不通。任運虗通。入第一義。是則知道而有真諦也。釋當教得名竟。
  △二顯位二。初原當教因果列十階級四。初略標。
  依大品經乾慧等十地。即是此教位次也。
  【■記】四教義四云。通教三乘。同觀二諦。二乘雖觀二諦。一向體假入空。用真斷結。至無學果。菩薩亦觀二諦。始從乾慧終至見地。多用從假入空觀。從薄地。學游戲神通。多修從空入假觀。從辟支佛地。學二觀湻熟雙照二諦。入菩薩地。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文)問。若爾。何得此中第九菩薩地。方云從空入假耶。此文亦與四教義同。蓋前之七地。但明三乘共意。未及別顯菩薩。第八支佛地。亦與緣覺共明。至此第九菩薩地。方別明菩薩事也。此乃總敘之詞。非謂菩薩至此方入假也。讀者詳之。先以圖示之。
  
  【■記】然支佛不立分果。此中何故亦有位次。蓋支佛雖無分果。而斷惑亦有次第。故有位次。斷惑修行。雖從淺至深。若證果位必至第八。是知前七祇屬於因。非分果也。又菩薩佛地名異二乘。而言共者。以名雖有異。同是無學應供。得二涅槃。共歸灰斷。證果是一故也。
  【□註】此是三乘共位。
  【■記】此判圖義。大品經文云。從乾慧地。至菩薩地。皆行皆學。而不取證。佛地。亦學亦證。故知三乘共位也。止觀云。乾慧地。正是三賢位。一五停心。二別相念處。三總相念處。通是外凡。故言乾慧地也。性地者。即四善根位。以總相念處力。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