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老以甄別之。
  【□註】薪盡火滅者。佛身名薪。智慧名火。身滅智亡。名無餘涅槃也。大乘則云機薪既盡。應火云亡。
  【■記】佛於拘尸那城。入火光三昧。燒身滅度。唯留舍利。為人天福田。身智俱滅。然是小教果佛無餘涅槃相也。若大乘者。涅槃疏云。四緣感佛。佛則興世。四機若息。佛則唱滅。
  △三結歸藏教。
  上來所釋。三人修行證果雖則不同。然同斷見思。同出三界。同證偏真。只行三百由旬。入化城耳。略明藏教竟。
  【□註】妙玄一(五)云。三因大異。三果小同。(文)釋籤一(十五)云。諦緣度殊。故因大異。俱斷見思。三乘微異。故果小同。(文)。
  【■記】聲聞。見思前後各斷。支佛。頓斷見思。習猶未盡。菩薩正習俱盡。故證果小同。
  【□註】偏真望大說故。三百由旬。文句七(二十七)約三義明。一。約生死處。以三界果報處。為三百。二。約煩惱謂見思。三。約觀智。謂空觀。
  【■記】文句云。三界果報處為三百。有餘國土為四百。實報國土為五百。見惑為一百。五下分為二百。五上分為三百。塵沙為四百。無明為五百。入空觀能過三百。人假觀過四百。入中觀過五百。則知小教望大乘中道五百由旬。而言三百也。
  【■補】斷欲界使為一百。斷色界使為二百。斷無色界使為三百。
  【□註】由旬。即踰繕那。此云限量。如此方之驛。大論云。由旬三別。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小者四十里(文)。
  【■記】此釋由旬之量。初二句。會梵名華。次句。舉況。大論下。引證發明限量。且有大中小之不同也。略明藏教竟。

  天台四教儀註彙補輔宏記卷七之上
  天台四教儀註彙補輔宏記卷七之下

    高麗沙門諦觀錄
    南天竺沙門蒙潤集註
    清比丘性權彙補輔宏記
    清三寶弟子錢[、/(、*、)]菴較訂
    天台嫡裔比丘諦閑編科參梓
  △二通教三。初標。
  次明通教者。
  【□註】四教義一(二)云。此教明因緣即空。無生四真諦理。是摩訶衍之初門也。(遠通常住故)正為菩薩。傍通二乘。(通機)故諸大乘方等。及諸般若。有二乘得道者。為同稟此教也(通部)。
  【■記】此釋通教所通之義。如云因緣生法。我說即空。當體無生。而上通但不但中道理。乃此教所遠通也。菩薩二乘而分傍正。乃此教所通機也。此教正為菩薩學般若至佛地。遠通別圓。而有已辦支佛二乘之機。故曰傍為。方等般若有二乘稟教得道者。乃此教所通部也。大品云。欲得聲聞乘。當學般若。欲得緣覺乘。當學般若。欲得菩薩乘。當學般若。如曰三乘同稟般若。是此教所通部也。有師標云。華嚴不共。阿含唯藏。法華開顯。唯方等般若為共。節義云。因緣即空句。是傍影大論。無生四諦句。是傍影大經。四教皆先提此宗本。
  【□註】問。何故不名共教。答。共名但得二乘近邊。不得遠邊。若立通名。遠近俱便。言遠便者。通別通圓也。
  【■記】此亦四教義文。料簡立通教名之所以也。問中以三乘共學此教。故云何不立名為共。答中先明立共不便。次明立通之名俱便也。
  △二釋四。初釋名二。初互通前後。
  通前藏教。通後別圓。故名通教。
  【□註】此望前望後。獨就菩薩釋通教名。
  【■記】此標釋立通教之名。獨就菩薩。通前所以對通後而立也。二乘雖有通前之義。而不通後。則無所望。故并不得名通前也。
  【□註】釋籤九(二十)云。通近同三藏。通遠如別教。
  【■補】然通教既是遠通常住。當云通遠如圓教。今籤曰如別教者。以別教證道同圓。體是同故。有師標曰。通前三藏。云何亦就菩薩釋名。答。正指當教佛。亦同三藏佛歸於灰斷。然此佛豈二乘所成耶。故就菩薩釋。
  【□註】四念處二(句)有三通義。一因果俱通。通當教是。二因通而果非通。即被接者是。三通別通圓。即藉通開導人是。謂別圓用通而為方便。但成別圓因果人也。此三通義。唯在菩薩。
  【■記】此證釋獨就菩薩立名之所以也。如四念處云。通義有八。謂教理智斷行位因果。教者。同稟無生之說。理者。同緣即色是空。智者。諸法不生般若生。斷者。須陀洹若斷。同是無生法忍。行者。同乘摩訶衍乘。位者。同是乾慧地乃至佛地。因者。同學般若波羅密。果者。同到薩婆若海。三人八義不殊。故名通也。復次通有三義。一因果皆通者。如上八義。近通偏真四枯拙度。二因通果不通者。乃是別果來接通因。得見佛性。成四榮雙樹。三通別通圓者。別圓因果。皆與通異。藉通開導。得入別圓。因成非枯非榮雙樹之果也。然三通義。唯就菩薩而論。
  【■補】如因果俱通一義。而二乘應有。唯在菩薩者。以二乘雖有前之一義。而無後之二義。故并不受因果之名也。
  【□註】今文通後別圓者。下文釋出。雖但被接。意亦該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