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相業。向何處可種。答。欲界中種。非色無色界。於欲界五道中。在人道。於四洲中。在南洲。於人道中。在男身。於時中。在佛出世時種。何以故。緣佛身得種故。又問。於三業中。何業種。答。意業種。何以故。意業利故。意業有六識。何識種。答。意識種。何以故。五識不得分別故。前後不拘者。大論言何相初種。答。有言足下安立相先種。何以故。先安立。前後能種餘相故。有言紺青眼相初種。得此眼相。以大悲觀察眾生故。今謂。雖有此語。不必爾也。若相因緣和合時。便是初種也。
  【■補】色界耽樂。無色住定。故不能種。欲界苦多樂少。能發大心。修行六度。餘三洲福報最勝。唯南洲福壽俱微。善心易發。聖人化導。必生南洲。女人多障無智。故須男身。若非佛世。則無所緣。故佛出世時。能種相業也。
  【□註】百福成一相者。四教義三(二)云。修行六度。成百福德。用百福德成一相。以為三十二相之業因也(文)。
  【■記】此釋百福成相。乃相好之因緣也。大論云。復次有人布施。是三十二相之因緣。所以者何。施時與心堅固。得足下安立相。施時五事圍繞。受者是眷屬業因緣故。得足下輪相。大勇猛力施故。得足跟廣平相。施攝人故。得足下縵網相。美味飲食施故。得手足柔軟七處滿相。施以益命故。得長指身不曲大直相。施時言我當相與。施心轉增故。得足趺高毛上向相。施時受者求之。一心好聽。殷勤約敕。令必疾得故。得伊泥延膊相。不瞋不輕求者故。得臂長過膝相。如求者意。施不待言故。得陰藏相。好衣服臥具金銀珍寶施故。得金色身相。薄皮相。布施時。適可前人意。起自在業因緣故。得一一孔一毛生眉間白毫相。乞者求之。即言當與。以是業故。得上身如師子肩圓相。病者施藥。飢渴者與飲食。起少病業因緣故。得兩腋下滿相。最上味相。施時勸人行施而安慰之。開布施道故。得肉髻相。身圓如泥拘盧相。有乞求者。意欲與時。柔軟實語。必與不虗故。得廣長舌相。梵音聲相。如迦陵頻伽鳥聲相。施時如實語。利益語故。得師子頰相。施時供養受者。心清淨故。得牙白齒齊相。施時實語。和合語故。得齒密相。四十齒相。施時不瞋不著。等心視彼故。得青眼相。眼睫如牛王相。是為種三十二相因緣也。然大論唯言布施。約意通六。以檀度能攝五度故。所謂檀義攝於六。資生無畏法。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是也。問。何謂修六度。成百福。答。瑜伽論云。一少分離殺。乃至邪見為一福。二多分離殺等。三。全分離殺等。四。少時離。五。多時離。六。盡壽離。七。自離。八。教人離。九。以無量稱揚讚歎述離。十。見離殺等深心慶悅。大生歡喜。十門各十。總說為百福行。華嚴鈔言。少分者。經部許有分受。或多或全。由彼根生有劣中上差別。及時有多時少時等。少時從一日至十日。多時謂一年乃至命終。然其十種。分為四類。初三十據事以分。次三十依時有別。次二十約自他明。後二十約贊說立。正約行時。名為百行。約所生福。名為百福。依百福成一相也。
  △二別示福相。
  福義多途。難可定判。有云大千盲人治差。為一福等。
  【□註】福義多途等者。輔行三下(三)云。問幾許為一福。乃至菩薩修十善各有五心。謂下。中。上。上。上上中上。初發五心。乃至具足五心。如是百心。名為百福成於一相。如是至三十二。名身清淨(文)。
  【■記】此釋福義。然據文。是指廣示別。而註釋意。又似通明福量。今且福義多途者。大論問。幾許名一福德。答。有言業報轉輪聖王。於四天下受樂自在。名一福德。如是百福成一相。有言作釋提桓因。於二天中得自在。名一福德。有言作他化自在天王。於欲界中得自在。名為一福。有言除補處菩薩。餘一切眾生所得福報。是名一福。有言天地劫盡。一切眾生共福德故。三千大千世界報立。是名一福。有言是福不可量。不可以譬喻知。如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皆盲無目。有人能治令差。是為一福。一切人皆被毒藥。一人能治令差。一切人應死。一人能救令脫。一切人破戒破正見。一人能教令得淨戒正見。如是等俱為一福。復有人言。是福不可量。不可以譬喻。是菩薩入第三阿僧祇中。心思大行。種是三十二相因緣。故知是福無能量。唯佛能知也。是為福義多途難可定判也。今儀文但舉一種而已。而註云。乃至修十善。名有五心等。通以百心。釋百福義。乃準大經高貴德王品云。菩薩修清淨身者。菩薩修不殺戒。有五種心。謂下。中。上。上上。上中上。乃至正見亦如是。是五十心。名初發心具足。決定成五十心。是名滿足。如是百心。名百福德。具是百福。成於一相。如是展轉具足。成就三十二相。名清淨身也。又此百心。即是百思。謂菩薩先以五十思治身。謂修十善各五思。成五十思。後心復起五十思。令圓成百福。五思者。婆沙云。離殺思。勸導思。讚善思。隨喜思。迴向思也。
  【□註】觀音玄下(二)云。凡用三千二百福。修成三十二大人相。現時。方稱菩薩摩訶薩。
  【■記】三千二百福。即累上百福。而成因性。三十二相。即所成果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