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非男法。常得男子之身。離諸形殘醜陋。常得諸根具足。離喜捨忘。常憶宿命。得是宿命智慧。常離一切惡法。遠捨惡人。常求道法。攝取弟子。如是名為菩薩是也。離喜捨忘。謂離妄想分別。有了記心。而能知宿命也。
  【■備】節義云。從此常離女身下。應言妙玄四教義勾斷。釋籤三應移在下。蓋釋五障文。原在釋籤三故。
  【□註】又文句二(十二)云。不生三惡道。位不退。不生邊地。諸根完具。不受女身。即行不退。常識宿命。不起妄想分別。攀緣諸境。即念不退。(文)妙樂二(二十一)云。第三祇時。橫得三不退故(文)。
  【■記】此以五種功德。配三不退。乃至通是三不退也。文句云。約位行念論不退。應四句分別。不生三惡道。位不退。不生邊地。諸根完具。不受女身。即行不退。常識宿命。即念不退。具此名不退地三藏義也。妙樂云。第三祇。橫得三不退。故離五障時。三義俱得。即是第三僧祇通至百劫。通是三不退也。至此名為上忍故。今但取藏教初祇五功德。配三不退。
  【□註】成論以念處為位不退。煖頂為行不退。忍為念不退。數論以下中上忍為三不退。淨名疏以煖頂忍為三不退。各隨義對也。
  【■記】此明諸文。賢位對三不退。可知。
  【□註】然自不知作佛。四教義三(二)云。爾時未發煖解。位在外凡。故不自知己身當作佛不作佛。
  【■記】妙玄亦言。準望二乘。位在五停心別總相念處位中。故不自知當作佛也。
  △二二祇行行。
  次從尸棄至然燈佛。值七萬六千佛。名第二阿僧祇。此時用七莖蓮華供養。布髮掩泥。得授記莂。號釋迦文。爾時自知作佛。口未能說。若望聲聞位。即煖位。
  【□註】梵語提洹竭。此云然燈。大論云。太子生時。一切身邊。光如燈故。故云然燈。以至成佛。亦名然燈。(文)瑞應翻為錠光。
  【■記】大論如文。瑞應下。示別翻。有足曰錠。無足曰燈。故瑞應經翻為錠光。摭華言。錠。音定。燈屬也。古來翻譯。回文不同。語異義同。故須從金。
  【□註】七莖華等者。初儒童為五百道士講論。得銀錢五百。後問王家女。名瞿夷。買得五華。并女寄二華。供養於佛。故云七莖。諸文但云摩納五華奉散也。如集解瑞應經。
  【■補】因果經言。過去無數阿僧祗劫。有仙名善惠。時燈照王太子普光。啟父出家。成菩薩道。善惠初為五百外道講論道義。各以銀錢上之。當往普光佛所。欲施供養。見王家青衣。持七莖青蓮華過。問言。此華賣否。答言。當送宮內。願以上佛。善惠請以五百銀錢。雇五莖華供佛。青衣從命。并寄二華。以獻於佛。願我後來。常為君妻。時王及臣。禮佛散華。悉墮於地。善惠五華。皆住空中。化成金臺。後散二華。住佛二邊。佛讚言善惠。汝過阿僧祇劫。當得成佛。號釋迦牟尼。善惠見地濁濕。心自念言。云何令千輻輪足[跳-兆+(焰-火)]此而過。即脫鹿皮衣以用布施。不足掩泥。又解髮以覆之。如來踐已。因記之曰。汝後得佛。當於五濁惡世。度諸天人。時善惠求佛出家。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善惠命終之後。上生為四天王。下生為轉輪王。乃至上生第七為梵王。各三十六返。或為外道六師。婆羅門小王。各盡其壽。不可稱數。時善惠者。即我身是。青衣女者。即耶輸陀羅是也。
  【□註】布髮掩泥。稽首佛足。見地濯濕。即解皮衣。欲以覆之。不足掩泥。乃解髮布地。令佛[跳-兆+(焰-火)]而過。(文)得受記莂等。瑞應經云。佛因記言。汝自是後。九十一劫。劫號為賢。汝當作佛。號釋迦文。菩薩已得訣言。疑解望止。霍然無想。寂而入定。便逮清淨。不起法忍(文)。
  【■記】禪書云。世尊因地。布髮掩泥獻華于然燈佛。佛見布髮處遂約退眾。乃指地云。此一方地。當建一梵剎竟。時諸天散華相贊。是則布髮掩泥一行。最為希有供養也。瑞應經云。菩薩散五華。止空中。當佛上。散瞿夷所寄二華。挾佛肩上。佛知至意。贊言。汝無數劫。所學清淨心。棄命捨欲。守空不起。不滅無猗之慈。積德行願。今得之矣。因記云云。然劫號賢者。大悲經言。佛問阿難。何故名為賢劫。阿難。此三千大千世界。劫欲成時。盡為一水。淨居天子。見此世界。唯一大水。見有千枝諸妙蓮華。一一蓮華各有千葉。甚可愛樂。天子見華。心生歡喜。踴躍無量。而皆贊言。奇哉希有。奇哉希有。如此劫中。當有千佛出世。以是因緣。遂名為賢。是則然燈預記劫號良可驗也。佛號釋迦文者。淨名疏云。天竺語釋迦為能。文為儒。義名能儒。
  【□註】妙玄七(十一)既云斷惑。故知通佛行因之相也。釋籤八(三)云。然燈授記。得無生忍。故知是通佛行因也(文)。
  【■記】此釋明不起法忍。決非藏教佛果行因之相明矣。妙玄明四教佛果行因之相云。迹因多種。或言昔為陶師。值先釋迦佛。三事供養。藉草。然燈。石蜜漿。發口得記。父母名字。弟子侍人。皆如先佛。是初僧祇發心。既不明斷惑。知是三藏行因之相也。或言昔為摩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