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一上六紙。
  【■記】輔行引金光明經言。梵天三銖天衣。三年一拂。拂盡畟方四十里石。以為小劫。八十里盡。以為中劫。百二十里盡。以為大劫。不於如此劫修學。不名菩薩。又云。有一里劫。二里劫。乃至萬里劫。又云有大方城。周四十里。滿中芥子。百年取一芥。芥盡名為劫。經劫無數。名阿僧祇。畟。音出。利也。
  【□註】若大乘亦有一百零三數(如華嚴)。
  【■記】唐譯華嚴阿僧祇品。心王菩薩問佛。云何阿僧祗。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言。一百洛叉。為一俱胝。俱胝俱胝。為一阿庾多。乃至言不可說轉不可說轉。為一不可說不可說。此又不可說不可說。為一不可說不可說轉。共有一百二十三數是也。若刊定記破經文。此又二字為長。而清涼師則開此又二字贊一不可說不可說。共有四不可說。而據刊定記。唯一百二十三數。據清涼疏。則有一百二十四數也。
  △二釋相三。初三祇行因列數二。初總標。
  言三阿(無)僧祇(數)劫(時)者。
  此句儀文標徵可知。
  △二示相三。初初祇行行。
  且約釋迦修菩薩道時論分限者。從古釋迦至尸棄佛。值七萬五千佛。名初阿僧祇。從此常離女身。及四惡趣。常修六度。然自不知當作佛。若望聲聞位。即五停心。總別念處(外凡)。
  【□註】輔行六上(十三)云。彼婆沙中。釋菩薩義。明因。則指釋迦三祇百劫。明果。則指彌勒當成。何故爾耶。釋迦果已成。是故指因行。為令慕果而行因故。彌勒因已滿。是故指當果。皆使觀因以知果故。故諸聖教。並明釋迦之因。如說菩薩昔苦行等。並明彌勒之果。如說彌勒下生經等。(文)從古釋迦等者。發軫鈔云。釋迦。翻能仁。牟尼。翻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姓從慈悲利物。字取智慧冥理。以利物故。不住涅槃。以冥理故。不住生死(文)。
  【■記】此釋今佛修因。古佛姓字。發軫鈔。乃吳興所撰。以釋金剛疏之書也。鈔云。釋迦翻能仁。準本起經。牟尼翻寂默。準本行經。能仁是姓者。長阿含云。昔有輪王。姓甘蔗氏。聽次妃讚。擯四太子。至雪山北。自立城居。以德歸人。鬱為強國。父王悔召。太子辭過不還。父王三歎。我子釋迦。因此命氏也。寂默是字者。本行經云。又諸釋種。性憍多言。及見太子。悉皆默然。王言。宜字牟尼也。從古釋迦者。婆沙云。過去久遠。人壽百歲。有佛出世。名釋迦牟尼。剎帝利姓。釋種眾生。母名摩耶。父名淨飯。子名羅睺羅。侍者。弟子。出五濁時。皆如今佛。時彼世尊。化導有情。恒涉道路。為風所傷。肩背有疾。令阿難陀。往陶師家。求胡麻油。及以煖水。為吾塗洗。時彼侍者。至陶師家。廣贊佛德。求索油水。彼陶師者。名曰廣識。辦胡麻油。及以香水。為佛灌洗。風疾除愈。佛為說法。彼聞歡喜。即發願言。願我未來作佛。名號弟子眷屬時處。如今世尊等無有異。彼陶師者。即今釋迦。從古釋迦而發心也。
  【□註】尸棄。此云寶髻。非七佛中第二尸棄也。緣載四教義三初。并大論第三(文)。
  【■記】翻譯名義云。罽那尸棄。名出俱舍。大論名剌那尸棄。此翻寶髻。亦云寶頂。吾佛世尊。初僧祇滿時。值此佛。與七佛中第二尸棄。隔二僧祇。先達謂同。故今辨異也。所言七佛者。賢劫之前九十一劫初。有佛名毗婆尸。第三十一劫有二佛。一名尸棄。此云大。二名[鞥-合+(白-日+田)]恕婆。附是賢劫中有四佛。一名鳩飱陀。二名迦那伽牟尼。三名迦葉。四名釋迦牟尼。
  【□註】從此常離女身者。妙玄四(二十七)釋籤三(十五)四教義三(二)云。第三僧祇。始離五障。一惡道。二貧賤。三女身。四形殘。五喜忘。方乃不墮。如戒疏上三云。初僧祇得五種功德。一生人天。二生富貴。三男身。四根具。五知宿命。舊云初僧祇有遇緣不遇緣異。不遇違緣。即離五障。如戒疏。若遇違緣。至第三祇方離。如釋籤。又初僧祇離障。且約功能。三祇方離。乃據定位。
  【■記】妙玄云。此菩薩從初發菩提心。起慈悲誓願。觀察四諦。以道諦為初門。行六波羅密。從初釋迦。至罽那尸棄佛時。名第一阿僧祇。常離女身。釋籤科但曰於中分凡聖位。四教義云。從過去釋迦至尸棄佛。名一阿僧祇劫。從此常離女身。爾時不知當作佛不作佛。此初阿僧祇劫。即是得五停心別總相念之位。用性念處。共念處。緣念處。行六度。乃至云是初僧祇劫。修行六度。用四弘誓。安撫生死眾生。心無怯弱。故壞女人之業。常受丈夫之身。爾時未發煖解。位在外凡。戒疏云。初僧祇得五種功德。一不生惡道。二不生邊地。三諸根完具。四不受女身。五常識宿命也。已上所記。皆據方冊明文而註出。四教義等說第三僧祇始離五障者。或依舊本亦未可知。又指釋戒疏五種功德。與今所記前後辭異。然意是同也。舊云下。出舊會釋。又下。今註文會釋。
  【■補】問。上引戒疏云。初僧祇得五種功德。何故此又言離障。答。以離障即得功德故。如大論云。若離五法。得五法。是名菩薩。何謂五法。離三惡道。常生天上人間。離貧窮下賤。常得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