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觀四諦。釋今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文也。
  【■備】辨訛曰。先達言一節。據舊婆沙四十末九十八使。二十八使見道斷。十是修道斷。餘者。若凡夫修道斷。若內教弟子。是見道斷。又四卷言。二十八法定見道斷。六十不定。不定者。於見道中而有差別。既以凡夫對佛弟子說。則佛弟子於見道中。頓斷八十八使。修道斷餘六十也。舊婆沙指凡夫而說。信無疑矣。
  △二一來果。
  二斯陀含。此云一來。此位斷欲界九品。思中斷前六品盡。後三品猶在。故更一來。
  【□註】此果斷欲界九品思惑前之六品。於初果之後此果之前。須論家家。今先明欲惑潤七番生死。次通示超次根性。後別釋家家之義。
  【■記】此明二果所斷功行。名義不等。故須論之。先定三意也。如金剛疏。釋此人名為一來者。謂從此死後。一往天上。一來人間。得盡眾苦。大論言。息忌伽彌。息忌。名一。伽彌。名來。四教義翻言薄。前斷已多。其未斷少。名薄。今文釋此。名同大論。義合四教。儀註云。此果。斷欲界九品思中前之六品也。若準空門位次。則應於初果斷見惑之後。二果斷六品思之前。或斷四品。須三生二生家家。儀文雖略。今註補出。是以先則通明欲界九品思惑。共潤七翻生死。次則通示四果及佛。有超斷次斷之根性。然後別出二生三生家家之義也。此先略標。下文逐一解釋。
  【□註】惑有麤細。故分九品。無漏智力。故經七生。所以須七生者。如輔行成引論云。於七世中。無漏智熟。如服酥法。七日病消。如歌羅邏。七日一變。如親族法。限至七代。如七步蛇。四大力故。行至七步。蛇毒力故。不至八步。惑力至七。道力非八。婆沙云。應云十四。何故云七。答。中有。本有。數不出七。故但云七。乃至若總論生。應云七人。七天。十四中有。合二十八生。且依前說。不出七故。故但云七。
  【■記】此釋上欲惑潤七番生死也。然惑潤多番生死者為細。少者為麤。故以惑麤細成九品。而潤生死成七番也。所以下出其須七生之故。輔行引成論文者。即成論分別賢聖品云。極七有者。是人於七世中。無漏智熟。如歌羅邏等。此言凝滑。狀如凝酥。七日變成。又如服酥等。極至七日。堅病則消。如七步蛇者。心地觀經云。或有菩薩。以彼五欲。而為恐怖。譬七步蛇。當害人時。毒力熾盛。行過七步。即便命終也。婆沙答文中言中有本有者。如人現前之身。名本有身。死後即受中陰之身。名中有身。於中有身中。投托父母。或生人間天上鬼畜之中。名後有身也。
  
  【■補】輔行云。初果生死極至於七。定不至八。故名七翻。不必一切盡至于七。楞伽云。下者至七。中者三五。上者即生。而入涅槃。四教義云。須陀洹受生死七返。終不至八生。集論云。極七返有者。謂即預流。於人天生。往來雜受。極至七返。得盡苦際。
  
  【■補】任斷下。即止觀引舊婆沙對超論次文。詳引在後。次斷解下。次斷內前任斷經生。謂經七番生死。而盡損惑。今次斷。則以一生中斷二必三斷五必六。為斷惑損生也。
  【■備】辨訛曰。任斷下引止觀對超所論之次句。當知是次斷。非關任斷也。詳論在後。
  
  【■補】此次斷超斷二圖。示上所言次通示超次根性之義也。本斷超下六行觀者。厭下苦麤障。欣上妙勝離也。隨其品數多少。至無成根緣者。謂隨其本在凡地時。以世智伏思惑品數。或多或少。今入十六心。超果不同。若本斷五品四品。今但名初果。本斷六品。今但二果向。本斷七八品。今名二果。本斷九品。今超證三向。問。斷九品應證三果。何以只名三向耶。答。以彼在凡地。用有漏智。智弱故。須抑退一位。故但名三向也。雖本地斷上界惑得非想定。應超證四果向。今但極至三果也。既以有漏智斷惑。則無成根緣。以有漏智。不能成無漏根故。若無成根緣。容或退歸見道等位。則不止三生矣。故闕此緣。不論家家。
  【■備】辨訛曰。斷超下無成根緣句。文中既說入十六心。超果不同。可知亦有從十六心後。緣四諦修。成無漏根。云何說無成根緣耶。私謂。外道本性斷思後斷見。故入十六心時。即超證果時。似不論十六心後也。故言無成根緣。辨訛又曰。小超下乃至無學向果句。若超至無學。是大超。非小超也。論解見下節。
  【□註】任斷者。此人非全無觀行。但不及次斷勤加功行耳。
  【■記】此釋任斷名也。意明此任斷有少觀行。雖不及次斷加功斷惑。亦能依觀任運除妄。故名任斷也。
  【□註】次斷者。雖異任斷。乃對超斷。越次得名。
  【■記】此釋次斷名也。意謂此人異乎前之任運斷惑者。既然次斷之人。加功進行。斷惑損生。是乃對後超斷人斷見惑時。即超證二三果。乃至四果。超其次第。故今次斷人。得初果已。雖云起大加行。斷二必三。斷五必六。未能超越位次。故得次斷名也。
  【□註】本斷超者。輔行六上(十)云。本得非想定。即是已斷下八地思。至十六心。應名阿羅漢向。但名阿那含者。以凡地時。有漏智弱。但名那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