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故。說名為頂。此亦如煖。具觀四諦及能具修十六行相。妙玄云。頂有三種。謂中下。中中。中上。是也。
  【□註】下中忍同頂(下忍徧觀八諦。中忍縮觀明滅緣行。今皆云同頂者。下忍雖上下徧觀。不出四諦。中忍難滅緣行。約初觀說)。
  【■記】論具云。此頂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增長。至成滿時。有善根生。名忍。於諦理。能忍可中。此最勝故。又此位忍無退墮。故名忍。此忍善根。安足增進。皆法念住。與前有別。然此有上下。上中。上上。下中二忍與頂同。謂具觀四諦。及具修十六行相。上品有異。唯觀欲苦。與世第一相鄰接。故有此義。準煖等善根。皆能具緣三界苦等。義已成立。無簡別故。謂瑜伽師。於色無色。對治道等一一聖諦行相。所緣漸減。漸減。乃至但有二念。作意思惟。欲界苦聖諦境齊此。以前名中忍位。
  【■補】籤云。此中忍位。未減道時。雖減行相。未減道故。故得具觀四種諦也。頌云。下中忍同頂。約此而說。若此中忍減道諦時。但修十二行。既減彼道。心無欣慕。故彼道下四行。亦不得起。由此道理。減滅諦時。但修八行。除道滅下。各修四行故。減集諦時。但修四行。故中忍具修十六。十二。八。四行相。是也。
  【□註】上惟觀欲苦。一行一剎那(此上忍合有一行二剎那心。言一剎那。此據滿說)。
  【■記】論釋云。從此位無間。起勝善根。一行一剎那。名上品忍。此善根起。不相續故。
  【■補】籤謂上忍惟觀欲苦。及一行一剎那。名上忍。又云於上忍中亦修四行。雖起一行一剎那心。以觀苦故起。能得修彼苦下四行相故。問於上忍位減彼三行。何故修彼所減行耶。答。雖減彼行。不減諦故。欣慕心故。故得修彼所減行相。於中忍位。修所減行。準望可知。留苦下一行者。擬入見道。故須留也。
  【□註】世第一亦然(上忍位中有二剎那。一剎那盡。餘一剎那在。名上心滿。即入世第一。今一剎那引入無漏。故云亦然也)。
  【■記】釋論云。上品忍無間。生世第一法。如上品忍。緣欲界苦諦。修一行相。唯一剎那。此有漏故。名為世間。是最勝故。名為第一。有士用力。離同類因。引聖道生。故名最勝。
  
  【■備】辨訛曰。圖中唯觀(欲界)苦句似局。如修六妙發色定。即以色定為所觀。豈局在欲界。且俱舍二十六明四念具攝十智。豈但觀苦耶。又復但觀欲界四諦句。亦似局。加新婆沙七明煖加行位中。即具觀上下八諦。俱舍二十三云。煖等善根。皆能具緣三界苦等之文。且煖善根。多從色定發。下惑已伏。上方生。上定既生。上惑隨起。豈可有病無藥乎。釋籤四云。從煖善根去至世第一成。或遍觀上下。或捨上緣下。非但觀欲界也。私謂。俱舍論云。緣總雜法念住中。總觀所緣身等四境。修四行相。所謂非常。苦。空。非我。修此觀已。生煖善根。又言。故唯有四。不增不減。集註據此。故判外凡。唯觀苦諦。論又云。傳說在定。以極微剎那。各別觀身。名身念住滿。雖不指定欲界。然外凡尚不暇觀欲界集等。似不及。於色苦。集註之說。非無因也。辨訛所引念攝十智。似不必引。立意不同。至煖頂能緣三界。玉師非不知之。而判觀欲界想。從多分言之。存俟後定。
  【■記】妙玄問。世第一有三品否。答。一人無。多人有。身子上。目連中。餘皆下。就佛。支佛。聲聞。為三品也。
  【□註】中忍減緣行者。若遍觀八諦。修三十二行。名下忍位。若初依欲界苦。修四行。次例觀上二界苦。亦四行。又觀欲集四行。次上二界集四行。乃至上二界道下。不用最後乘之一行。名為一周減一行也。
  【■記】此明一周。減上界道諦下乘之一行。
  【□註】復從前觀。從後減。至第四番。減上二界道諦下道之一行。到此能緣之行既無。所緣之諦亦減。此道行與道緣同名。亦與緣同減。故云減緣必減行。(據初一行)減行未必減緣(據後三行)。
  【■記】此明至四周緣行同減也。釋籤云。一一諦下。各有一行。與緣名同。亦與緣同減。是也。所言緣行同減。據初一行者。即指道減行。據後三行者。即指正迹乘也。
  【□註】第五番減欲界道諦下乘行。乃至最初欲界苦下空行。總有三十一周減緣減行。皆名中忍。唯留一行。并所緣苦境。入上忍位。
  【■記】釋籤云。緣之與行。皆從後減。故使欲界最後留苦行。都有三十一周。減緣減行。後但有一行二剎那心。觀於欲苦。名中忍滿。唯有一行一剎那心。觀於欲苦。名上忍成就。是則能緣所緣。同一苦名。故同留之。入上忍位也(此位所留一行。隨行者所宜。如釋籤第四云云)。
  【■記】釋籤言。隨緣一行一剎那不住。故似見道。所以者何。行人有二種。一愛行。二見行。愛有二。一我慢。二懈怠。見亦有二。謂我。及我所。著我慢者。修無常入世第一法。懈怠增者。修苦入。著我者。修無我入。著我所者。修空入。故知所留一行。不必定之一種。但隨行人所宜一種。即當留之。以入世第一也。
  【□註】是則上四下三七緣。與初行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