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既有歷苦集滅道見惑。及歷真諦一部思惑。亦同類因。又此無明及行二支中。心心數法。既皆共行共感則其所作必同。是能作因。而行有支既屬業道。則業牽識走。故行有必招識等異熟。是異熟因。又此行中。既有徧行五部惑。即徧因也。若四緣下。會大論四緣。即俱舍六因。謂大論既以諸法生時。不生障礙。名增上緣。即是能作。以能作因緣。不礙於他也。又大論以五因性。名為因緣。則因緣一種。即相應等五因。以上圖中示大論六因。會通俱舍六因。故言比說可知。
  【■補】蓋以無明為因。而起染分思數。及諸邊邪等惑。而造於業。無明既能通行。是同類也。行與四相俱生。則以四相為因。而有於行。以行為因。而有四相。既同時有。即俱有也。行中所起五部惑同。染污為性。亦是同類。五部謂見歷四諦。思歷真諦。或隨立一諦。為一部也。共行即同類因。共感。即俱有因。所作必同。即能作因。又無明心數起時。與染分心王相應而起。是相應因。行中心心數法作業之時無有障礙。即所作因。異熟見前。
  【■備】此節乃會四緣六因。合十二因緣也。辨訛曰。此節六行文未妥。今更釋之。且如無明起時。必有王所並起。是相應。無明與行。和合而起。即俱有。無明中思種引起行。即同類。起染污行。即徧行。行緣識等。即異熟。識緣名色。且屬能作。名色緣六入。亦同類。入緣觸。是所緣。觸緣受。是等無間。取緣有。亦同類。有緣生等。亦異熟。生緣老死。亦同類。增上。能作。支支皆具。略論如此。問。舊引論言。增上即能作。因緣五因性。二緣已會。餘二若何。答。如無明滅。引起行支。即等無間。行能反緣無明。是所緣緣也。餘例知。然十二支。但是有情相續。六因四緣。通一切法。私謂。辨訛意。以註未暢發。而更釋之。若果全未妥。應一一指出。至無明滅句。此中約三世果報言。無明屬癡。行是造作。當以心心不住。為等無間。無明托所行境為所緣。此行境又為生無明之緣。是緣緣義。辨訛又曰。此行必有徧行惑句。與論有礙。前言報生心心數法。從五因生。唯除徧因。此中明招異熟之行。而言必有徧行。又異熟。即是報生。翻譯不同耳。又凡言行者。必須具善惡無記三種。若論惡行。容有徧因。於中含有善與無記。豈可槩言徧因耶。私謂。心境法。於四因六緣。有增減不同。四六合十二。未可支支全合。似不當以行招後識異熟。難行當分徧因也。至徧因。至見疑癡等。凡染污善法。凡外皆具足也。並存以俟後定。
  【□註】輔行八上(十一)云。大論問。佛說因緣。甚為難解。云何令於癡人觀耶。答。非如牛馬等。禪門但云聰明利根。分別籌量。不得正慧。邪心取理。名為愚癡(文)。
  【■記】大論云。愚癡者。非如牛馬等愚癡。是人欲求實道。邪心觀故。生種種邪見。是愚癡人。當觀因緣。名善治法。禪門下。重證。
  【□註】此因緣觀。與支佛何異。今是助道破障。略論三世。支佛正觀破惑。必須逆順兩緣。百千萬世因緣等。
  【■記】支佛逆順兩緣。至百千萬世因緣等者。四教義云。一觀屬愛十二因緣。二觀屬見十二因緣。初者即為二義。一推尋。二觀破。一推尋者。若聞正因緣生滅法。信解分別。覺一切屬愛煩惱。皆十二因緣。觀因緣入定。欲息心達本源。求自然慧。樂獨善寂。修習定心。得諸禪定。住此定中。知屬愛煩惱。即是無明。逆順推尋。即見十二因緣。云何逆推。此愛因何生。即知因受。受。因觸。觸。因六入。六入。因名色。名色。因識。識。因行。行。因無明。過去一切煩惱也。復順推此愛。愛能生取。因取。則有業。因有業。則有生。因生。有老死憂悲苦聚。輪轉無際。若因停心觀。入深禪定。如是逆推尋。或時見歌羅邏初受生。乃至見過去身起業煩惱。乃至二生。百生。千生也。順尋取有。若因禪定力。或見未來一生。二生。乃至百千生。若見過未事。其心悲感。道心轉增也。二觀破者。即性念處。歷別觀十二因緣也。性念處觀。略如前說。所以者何。若觀愛。即污穢五陰性念處。若觀愛。觸。六入。名色識。即觀果報無記五陰性四念處。若觀行。即善不善五陰性四念處。若觀無明。即過去污穢煩惱五陰性四念處。若觀取。即現在污穢五陰性四念處。若觀有。即善不善五陰性四念處。若觀未來生老死。即報生無記性四念處。是則用念處逆順觀察。破四顛倒。顛倒若滅。即無明一切煩惱滅。以無明滅。故行滅。乃至老死滅。是名性四念處。歷別觀屬愛煩惱因緣觀也。次者亦二意。一推尋。二觀破。一推尋者。若見神我及世間。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是則現在生身邊四見。因此身邊四見。生十四難。六十二見。此身邊四見。即四取。逆順推尋。此取。因四愛。愛。因四受。乃至四行。因四無明。復順尋四取。能生四有。此有。即受一切二十五有。生老死憂悲苦惱。若因停心觀。得深禪定。或見過去未來生事。具如前說。觀二破。因性念處觀。觀四取身邊四見。如是次第。乃至無明。破過去。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身邊二見。污穢五陰也。復順觀四取有。乃至生死。破未來。有邊。無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