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我初生時。攬父母身分以為己有。名歌邏羅。名曰無明。歌邏羅時。但有三事和合。無人無我。三事不實。今無明等十二因緣諸法。竟何所依。若不見無明等諸法是有者。豈是無耶。如是念時。破有無二見。慧解開發。三明一念十二因緣善根發者。亦欲界未到定心中。忽覺剎那之心無人無我。性本無實。以一念起時。必藉因緣。言因緣者。即具十二因緣。緣無自性。一念起定有實。若不得一念之實。即破世性邪執。心與正定相應。智慧開發也。
  【□註】然此三種因緣破愚癡者。著我在內。準大集禪經說。若毗曇大經。乃以界方便破著我。此皆隨機宜樂也。
  【■補】大集云。十二因緣。能破愚癡。禪經云。佛所說緣起。令諸修行功德增益。滅除愚癡。觀察緣起。遠離斷常二邊諸想。輔行釋止觀曰。今準禪經因緣破我。大集亦以二世破我。
  【■記】毗曇以界方便者。雜阿毗曇云。以愚惑故。於緣起所作中計我作等諸邪見縛。或時修行。近善知識。得聞正法。起正思惟已。能於此身界方便。觀此身種種自性。種種業。種種相。謂地等六界。彼地界為水界潤。故不相離。水界為地界持。故不流散。火界成熟。故不淤壞。風界動搖。故得增長。空界空故。食等入出。識界合故。有所造作。又觀此身。從足至頂。種種不淨。穢惡充滿。觀察此色。如猛風飄散積沙。於無色法。先後相續。異分觀察。如是觀者。得空解脫門種子。於彼生死。厭離不樂。得無願解脫種子。於生死不樂已。正向涅槃。得無相解脫門種子。若於此得不作想覺已。觀一切有為皆悉散壞。是名界方便滿。是即破著我文也。大經以界方便破著我者。經云。著我多者。則為分別十八界法是也。
  【□註】若束十二為三道。輪轉相生者。俱舍云。三煩惱二業。七事亦名果(雖有十二而二三為性三為惑業事二謂因果)。
  【■記】性。類也。論云。無明愛取。煩惱為性。行及有支。以業為性。餘識等七以事為性。如是七事。即亦名果。義準餘五。即亦名因。以煩惱業為自性故。
  【□註】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後際略果。前際略因。中間廣說。可比知也。此準俱舍缺略義。若準婆沙。前際略果。後際略因。乃全略義。補注十二引論具釋)。
  【■記】俱舍缺略義者。論言。由中際廣。可以比度前後二際。廣義已成。故不別說。意明現在既望過未成十二。當知過未。亦自相望。各有未過。故玄文云。推現三因。則說未來二果。推現五果。則說過去二因。三世推之。皆有十二支因果也。補註失詳。
  【■補】前際但說無明行因。則略去果。後際但說生死果。則略去因。此是婆沙全略之義。
  【□註】又云。從惑生惑業。從業生於事。從事事惑生。有支理惟此。
  【■記】此頌是論釋難。論先難言。若緣起支唯十二者。不說老死果。生死應有終。不說無明因。生死應有始。或應更立餘緣起支餘後更有餘支成無窮失。不應更立。然無前過。此中世尊由義已顯。云何已顯。故舉此頌明之。
  (十二因緣通名有支。道理惟若此也。此名束十二輪為三道。以能通義與輪轉義同。廣如輔行三下(十四)釋)。
  【■記】論釋頌言。從惑生惑。謂愛生取。從惑生業。謂取生有。及無明生行。從業生事。謂行生識。及有生生。從事生事。謂從識生名色。觸生受。及生支生死。從事生惑。謂受生愛。由立有支。其理唯此。已顯老死。為事惑果。及顯無明。為事惑因。無明老死。事惑性故。豈假更立。餘緣起支。故經言。如是純大苦蘊集。若不爾者。此言何用。如輔行釋者。文云。束十二緣。以為三道。十二因緣。輪轉相生。是故三道。亦輪轉相生。大論十二因緣論。婆沙十地經等並同。餘俱舍及論釋。與此記錄是同。故不重記。
  
  【■記】束為三道者。從三煩惱。生於二業。謂從一無明。出行業。從愛取二。出有業。又從二業生七苦。謂從一行。出識等五。從一有。出生老死二也。七復生三者。識等五。出愛取二。生死二。出無明。淨意菩薩偈云。煩惱初八九。業二與十支。餘七說為苦。三攝十二法。從三故生二。從二故生七。從七復生三。是故如輪轉。一切世間法。惟因果無人。但從諸法空。還生於空法。名重城者。取困厄義。棘園。取難脫義。牽連。取繫縛義。十二苦事。取逼迫意。十二輪取流轉義也。三世十二因緣。詳釋六卷。
  
  (釋籤云若俱舍中因緣五因性成論以所作因即是增上故不別立但立報因即生因是自分因即習因是共因即依因是)。
  【■記】三因四緣。出成實論二。釋籤中。但會通俱舍大論。以明成論三因四緣。此圖依釋籤立。
  【■備】生因者。善惡報法生時。能與其善惡因。如業相應。故為報因。
  【■補】習因者即自種因。如前念習善惡。後念善惡得相續起。依因者。如眼識必依九緣得生等。謂依第八識。依第七意根。六意識。五眼識。眼根。空。明。色。作意。解出唯識論此中不明九緣。但依色香等。因緣者。具足生習依三因。若準唯識。彼局此寬。唯識但約親義。取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