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之由熏自異或一人成權或一人成實其實人人皆具權實故云平等。
  △二釋。
  遇時成習行願所資。
  釋於前文無始熏習無始而來若遇機應相感之時則乃成習成習者內熏也行願者外熏也此通智行內外并正助內外亦傍通依正內外由歷外塵發行願故乃知普賢觀對皆起行願。
  若無本因熏亦徒設。
  釋前本來性具權實亦可得云若無熏習具亦徒設。
  遇熏自異非由性殊。
  釋上權實由熏理恒平等科此一段而為釋者釋上示也得茲科意義已顯然豈同諸師恐成煩沓文心已上所示之文但為內熏遇時習行但為外熏今謂未然上文只云無始熏習焉知但是內熏者耶圓通以無始對下遇時乃為今曰其亦未然只云遇時何定今曰正義以無始熏習為遇權實教也以遇時成習等為遇教即有解行也成習是解行願是行此皆外熏以性具權實號為內熏今問指性具者為能熏耶為所熏耶若據正義云故知不明性善性惡則內熏尚昧故輔行云以內具故他境龍熏此則孤山乃以性具為所熏也若爾但有外熏熏於內具則內具自無能熏者耶若謂性具善惡為能熏者未審指何為所熏耶故知未善真如常熏內具之文返成內具常熏故今不取。
  △二明受閏感應有二初示感應二初總立。
  性雖無殊。
  牒上生下。
  必籍幻發。
  能發屬應所發屬機玄云弩有可發之機故射者發之籤云眾生如弩宿因如機佛如射之應如發之益如箭中文雖舉應必有所發。
  △二釋相二初釋幻發。
  幻機幻感幻應幻赴。
  以性奪修故皆如幻意在即幻而為感應指理即事故機感應赴無不宛然。
  △二釋無殊。
  能應所化並非權實。
  機應如幻並非權實點事即理故性無殊。
  △二明性具三初示。
  然由生具非權非實成權實機佛亦果具非權非實成權實應。
  生之與佛同一妙性故皆具權實以成機應。
  △二釋二初釋權實。
  物機應契。
  物以權實為機應以權實而契。
  身土無偏。
  生之與佛各具權實各有身土今文通二一者尅體在下三土由應機故二者隨具亦乃該攝寂光法身此有三義一者以實報中有分證故二者極品寂光以被機故機雖在下法乃究竟三者由機通得妙覺益故例如約觀約[仁-二+亡]論斷約位而論在妙覺位得妙覺益機成益相能成在機在因所成在佛在果以生與佛權實一同故云無偏非謂權實自相即故云無偏也。
  △二釋雙非。
  同常寂光無非法界。
  皆歸一性故云同也土同寂光身同法身無非即同義法界即法身。
  △三結二初結感應。
  故知三千同在心地與佛心地三千不殊。
  兩處心地結上生佛具非權實兩處三千結上成於權實機應。
  △二結機感受閏不二。
  四微體同權實益等。
  實之一地權之草木皆具四微其四微者正喻不二之理性也以中道一性而有四德故喻四微權實益等者合法也得權益者亦一性四德得實益者亦一性四德是故受閏則不二矣若以今文約於三千喻四微者幾許悞哉。
  △三結。
  此以權實不二門成。
  由說權實之法故有受閏之機。
  △三結二初結能申。
  是故十門門門通入色心乃至受潤咸然。
  十門為能申十妙并經乃是所申故能申之門門門通入以不二觀照不二心入不二理三千一念咸空假中即三是一以為不二故此不二即為能觀即為所觀能所一如全體是入非謂入他。
  △二結所申又二初所申十妙從文分說玄文十妙為能申經之妙名為所申今牒此能所皆為所申即以十門為能申也從意而說玄文十妙即經妙名今總言之皆所申名故次科中方是所申經之別文 初又二初所申十妙理一又二初標。
  故使十妙始終理一。
  由能申不二故所申理一如色心申境乃至受閏申眷屬利益色心中云一切諸法無非心性內外中云唯一實性無空假中修性中云達無修性唯一妙乘因果中云因果無殊始終理一染淨中云由了染淨空中自亡依正中云依正既居一心自他中云本謂一性三業中云界尚一念三業豈殊權實中云權實相冥百界一念受閏中云權實由熏理恒平等以能顯所十妙咸一。
  △二釋。
  如境本來具三。
  境妙。
  依理生解故名為智。
  智妙。
  智解導行。
  行妙。
  行解契理三法相符不異而異假立淺深設位簡濫。
  位妙。
  境智行等所論三者由今釋法故名三軌然此三軌即一實性是故三軌通於始終不須於此以辯離合法體既圓離合之旨蘊乎其中當順文意且辯始終理一者也而云行解契理者行三解三各皆契理由契理故理同故即不可分別位之高下不異而異辯位高下故云假立。
  三法祇是證彼理三。
  三法妙也證無別法即是證於境妙理三此約三為自行因果。
  下之五章三法起用。
  感應等五起三法用三法在己為自行因果三法為物為化他能所。
  △二攬妙成觀又二初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