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仍自目前行止。斷不能移易寸步也。慎之。勉之。
  菩薩又示常攝曰。只強順人情勉就世故八箇字。誤卻你一生大事。在今日決不是牽郎拽弟打哄過日之時矣。道業未成。無常至速。急宜斂迹韜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誤。
  達本奉教出家。菩薩示曰。汝老年出家。不得泛學餘事。但誦彌陀經。日課佛名一萬二千。自少至多。真真切切。求生極樂。此事一了百當之法。莫學世俗愚流。高談濶論。說牲說心。見人念佛。便一概抹去。及叩其所行。不及三家村裏一箇不識字的漢子。十字街頭一箇念三官經的乞兒。枉使擲卻光陰。誤卻大事因汝平日喜說禪而不達要妙。又未必能深信淨土。老實念佛。故發此論。
  菩薩又示無朽曰。彌陀經十二卷。佛名一萬二千。不要增不要減。只依着我行去。但經要勻勻淨淨。不緩不急。不疾不徐。佛要聲聲心心。不澁不掉。不浮不沉。念去。至千回向。不是但誦舊文一過。須從自己心中。發出真正大菩提願。至誠懇切。普願一切眾生。同生極樂。而我心無所著。如虗空等。是名回向。又靜坐時當反觀深究。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如心而住。無能無所。如是諦觀。更無二念。是名修行三昧。慎勿忘形死心。又落外魔知見。如是坐一時。便起經行。又更持誦有箇次序。若忙忙促促。一氣趕去。謂可完卻一日課誦。便有苟且了局之念。非真正修行矣。大抵學道人不遵知識明誨決定勞而無益。未久必敗。慎之。慎之。又諸經中所談淨土依正莊嚴。須講誦明白。倘坐中或經行或禮誦時。淨土現前。便可覺了。不為異境所惑。
  菩薩示陳大心曰。爾道念增矣。世念亦不減。凡世間一切人我相。名利相。嗔喜相等不但在身上行出來。始為牽連塵網。但心上略帶些子。即屬障道因緣。爾須要明白。爾但身禮阿彌陀。口誦阿彌陀。心念阿彌陀。不涉分毫別想。便得洗滌乾淨。打破塵網。生極樂國。爾須要明白。
  或問終身。菩薩曰。汝問終身耶。我這裏沒有斷終身的法為因菩薩歷劫修行。不曾學得這事。然汝亦太愚痴。終身便不過如此。問他何益。汝何不問頭兒白了。面兒皺了。身子軟了。無常將次到了。閻羅大王面前。如何抵對他一言半句。免得披枷帶鎖去。這事汝何不問問。
  僧法緣將結期禮彌陀懺。先來求示。菩薩曰。彌陀懺是近代慈雲懺主所集。亦具事理一心。事一心。專於一事。若四相不生。湛若虗空。名理一心。此一心難到外則勤修懺法。以除夙障。內則依理修觀。馴致一心。既得一心。何患不能入道。汝今在期。莫管為自己。為施主。亦莫管長久不長久。只要掃除習氣。打蕩身心。不成三昧。誓不休息。便了。又汝在彼雖然次第但不是箇修行地面若真正要修行。將萬緣放下。一鉢依於十方。一身依於大地。真真切切。求度生死。乃為正修行法。若區區三載懺期。又夾雜世故。而欲成淨業。出生死。譬如吸風吞霧而求飽足。世上必無之事。汝莫作此大愚痴想。以至凍餒而死也。
  王師初下三吳湖寇突發。闔城奔竄。久之事定稍稍復集菩薩示曰。後六月十三之變。得無驚恐耶。汝等當知此皆無始劫來。不能修善。廣造惡業所以生生世世。不離此旤如梁武皇時。八人以兵亂各散。今日又遭兵變逃竄無地。可見眾生不能超三有獲無生。畢竟因緣業報。分寸難免。汝等幸而不死。亦大險矣。三世業果。可驚可怖。汝等尚不一心辦道早出苦輪。隔世他生。正未了在。奈何。奈何。
  菩薩示沈元輝曰。大凡修淨土人。最忌是夾雜。何謂夾雜。即是又諷經。又持呪。又做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禪。又要談些吉凶禍福見神見鬼的話。卻是夾雜也。既夾雜則心不專一。心不專一。則見佛往生難矣。卻不空費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莫做。只緊緊持一句阿彌陀佛。期生極樂。日久功成。方不錯卻。當授汝一偈。依而行之。
  阿彌陀一句  萬法之總持  聲與心相依  念茲復在茲  感應不思議  蓮開七寶池
  菩薩示定愷曰。汝既遭大難幸而得免。自今當痛思前過。斷其後愆。更無躁心競氣逞志使能。貽厥身灾。今為汝立名曰愷。愷者何慈也。仁也慈以立身。仁以及物。功名得不足喜。失不足憂。惟務培育善心。堅固善行。以仰答四恩而已。
  一時菩薩降臨法會。士庶三十餘人。未決心疑。咸來咨請菩薩憫茲眾等。雖同稟誠心而不識修行正路乃垂示曰今日之會。可謂有緣但若與爾等說佛法。非所習開。恐難信人。不若舉一則世典儒書。與眾等一話。或能信得一句。兩句。中庸說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今日看來。安與利且莫說起。即勉強而行者。亦不可得。即如爾等自遇我之後亦曾發心勉強為善。乃有一旦棄捐。或漸至懈廢者。其故何在。只是將善之一字。看得太緩。謂行善無功。不如為惡之有效耳。不知為善若果無功。何以古來聖賢之徒斷不作些微小惡善則盡力盡心。必要做到十二分滿足。若果為惡有效。又何故古來仁人君子。不惟有效是求。反作無功之事。且現見為惡之人。眼前雖得便宜。到頭幾箇有好結局。好斷送。好名聲好子孫以延其世代。又如世間數歲小兒。見說箇好人便知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