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怨仇如飄瓦之墮體。與物無兢。悉諧大道之和平。舉世無諍。共由大通之熈皡願佛慈悲。哀憐攝受。願韋馱憐憫。為作證明。令惡緣消散。善念圓成。淨因日增。往生如願。
  攷證

虗舟
  列子云。方舟濟於河。有虗舟來觸舟。雖有褊心之人不怒。

飄瓦
  莊子云。雖有忮心。不怨飄瓦。

遠怨
  胡傳曰。春秋善解分。貴遠怨。

不校
  論語云。犯而不校。

  論不邪見

  華嚴經曰。菩薩又離邪見。住於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惡戒。心見正直。無誑無諂。於佛法僧。起決定信。
  永嘉集曰。邪見因緣。能生萬惡。正觀因緣。能生萬善。當知心是萬法之根本也。云何邪見。無明不了。妄執為我。因有我故。便有我所。因有我所。故起於斷常六十二見。見思相續。九十八使。三界生死。輪迴不息。當知邪見。眾惡之本。是故智者制而不隨。云何正觀。無為寂滅。至極微妙。絕相離名。心言路絕。當知正觀。還源之要也。是故智者。正觀因緣。萬惑斯遣。境智雙忘。心源淨矣。
  (還)謹按邪見即癡也。忘其正觀。顛倒妄想。固為癡之大者。至於事之理有不可為。勢有不容為。力有不能為。時有不暇為。事有不必為。而思欲為之。何莫而非癡也哉。噫。人能於佛法僧而決定信。則正觀成而心源淨。必無是矣。惜乎凡夫之不能也。悲夫。
  攷證 初門曰。撥正因果。僻信求福。皆名邪見○鈔曰。撥無因果。是深厚邪見。占卜等。是淺近邪見也。

惡戒
  發隱曰。十六惡律儀者。一屠兒。二魁劊。三養猪羊。四捕魚。五獵師。六網鳥。七捕蛇。八養雞。九呪龍。十作賊。十一捕賊。十二獄吏。十三婬女家。十四酤酒家。十五洗染家。十六壓油家。此謂顯惡。人易見也。九十五種外道邪見者。或持牛馬。啖水草故。或持雞犬。甘食穢故。或事火。奉火為師。如迦葉事火龍故。或服風。吸外氣故。或翹脚。自謂精進故。或五熱炙身。或坐薪燔體。自謂苦盡得樂故。或投崖。自謂捨穢軀。得淨身故。乃至塗灰臥棘裸形等事。不可悉數。降而末代。或服水齋。自謂滌除五濁故。或復餓七。自謂空寂四大故。或復赤脚隆冬。囊髮盛夏。自謂寒暑不侵故。此謂隱惡。似善實惡。人所難見也。上二惡戒。雖運心長短。稍有優劣。皆名惡戒。

六十二見
  鈔云。以斷常二見為本。而色等五陰。各具四句。四五二十。三世迭之。則成六十。加本斷常。成六十二。

九十八使
  見下卷念佛正因中。

  迴向文

    (莊芳林撰)
  稽首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稽首三洲感應護法韋馱尊天。竊思吾分以外。即毫末而非宜。性所不存。縱可為而匪事。故君子常存正見。聖人示無邪思。弟子某遵佛明誨。不敢邪見。然遊思不已。即為妄心。妄想不休。便為邪見。顛倒偏僻。憧憧之念亂其空。謟誑癡迷。役役之衷撓吾定。淺近邪見。猶云不可。深厚邪見。夫豈宜哉。特念阿彌陀佛若干聲。仗茲佛力。使我弟子自今以後。皈依三寶。決定無疑。見性如大明之晝。而羣妄自消。明心等大路之由。而諸蹊不蹈。一切違於正直者。悉皆滌除。稍有涉於私曲者。永加消滅。戒欺求慊。吾衷儼幽獨之盟。過化存神。舉世入無邪之境。願佛慈悲。哀憐攝受。願韋馱憐憫。為作證明。令惡緣消散。善念圓成。淨因日增。往生如願。
  考證

毫末
  揚氏曰。聖人所為。本分之外。不加毫末。

憧憧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言私意之雜沓往來於胷中也。

戒欺求慊
  大學云。所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今無邪見。則自慊而不自欺矣。唯慎獨者能之。

過化存神
  孟子曰。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今無邪見。則所存者神。舉世無邪。則所過者化矣。

  意三業二偈

  洞山禪師曰。貪嗔癡。大無知。賴我今朝識得伊。行便打。坐便搥。分付心王仔細推。無量劫來不解脫。問你三人知不知。
  神鼎禪師曰。貪嗔癡。實無知。十二時中任從伊。行即往。坐即隨。分付心王擬何為。無量劫來元解脫。何須更問知不知。
  (還)謹按前一偈。與神秀所云時時頻拂拭免使惹塵埃同意。後一偈。與六祖所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同意。安勉不同。高下可知矣。雖然。天下不皆六祖神鼎也。下學上達。當自洞山神秀始。
  考證

六祖神秀二偈
  壇經曰。五祖喚諸門人。汝等各去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神秀呈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祖曰。汝未見性。時六祖在碓坊。聞之。作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知悟本性。即付衣鉢。

  附破戒人能改勿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