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假也。融通二邊者。圓融觀也。性是體。心是用。故不一。離體無用。離用無體。故不異。故曰不一不異謂之中也。分別行相竟。
  ○二顯示圓融。
  然則即虗靈而應物也。即應物而虗靈也。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
  然則者。承上文而言也。三觀唯是一心。故曰相即。即虗靈而應物者。即體是用也。即應物而虗靈者。即用是體也。體用唯是一心。故曰三觀相即。顯示圓融竟。
  ○三結成修德。
  是稱性而修也。絕待而照也。不思議之三觀也。首楞嚴大定之司南也。此別論也如此。
  稱性而修者。性修不二也。絕待而照者。能所不二也。不思議三觀者。三觀不二也。首楞嚴大定司南者。因果不二也。梵語首楞嚴。此云究竟堅固。即果覺異名。司南者。定南鍼也。以一心三觀。乃大定之因。故曰司南也。別論竟。
  ○二總論二。初分別行相。二顯示圓融○今初。
  若總論者。或以吾心虗靈者為空。以所觀萬物者為假。以心境不二者為中。
  上文別者。乃別論觀心。今文總者。總其心境。唯是一性也。心性無相故為空。變作諸法故為假。即心即境。即境即心。故曰不二為中也。分別行相竟。
  ○二顯示圓融。
  物吾心之物也。何假而不空。心萬物之心也。何空而不假。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中而不空假。(當是何空假而不中)。
  物吾心之物。何假而不空者。謂所觀之境。乃心性所變之境。何假何中而不即空。乃即性具性體是性量也。心萬物之心。何空而不假者。謂能觀之心。乃境性能變之心。何空何中而不即假。乃即性量性體是性具。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空假而不即中者。謂心性境性。唯只一性。故曰何空何假而不即中。乃即性量性具是性體也。正明三觀竟。
  ○二結示淨宗。
  是以觀極樂依正者。以吾一心之三觀。觀彼一境之三諦。無不可者。以吾三觀之一心。照彼三諦之一境。亦無不可者。虎溪大師曰。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忘即是中。忘照何嘗有先後。一心融絕了無蹤。尚何三觀之不法爾乎。
  以吾一心之三觀。觀彼一境之三諦者。乃理觀也。亦別觀也。以吾三觀之一心。照彼三諦之一境者。乃事觀也。亦總觀也。亦即專稱名號也。然此淨宗。唯在發願求生。是故總觀別觀。皆無不可也。虎溪大師。乃元朝虎溪懷則法師。述一心三觀頌曰。境為妙假(云云)。境為妙假者即心也。觀為空者。即境也。境觀雙亡者。非心非境也。亡照何嘗有先後者。遮照同時也。一心融絕了無蹤者。唯一中道妙心。更無空假之蹤迹也。既日用中具足三觀。尚何不法爾乎。三觀法爾門竟。
  ○八感應任運門二。初偈頌。二論文○今初。
  我心感諸佛。彌陀即懸應。天性自相關。如磁石吸鍼。
  感應之相。略明四句。一者冥感冥應。謂過去善修三業。現在未運身口。藉往善力。為冥感也。雖不現見靈瑞。密為法身所益。不見不聞。而覺而知。是為冥應也。二者冥感顯應者。過去殖善。為冥感已成。便得值佛聞法。現前獲利。是為顯應。如佛初出世。先得度者。現在何嘗修行。如來照其宿機。自往度之。即其義也。三者顯感顯應。現在身口。精勤不懈。而能感降。如須達長跪。佛往祇園。又如道場禮懺。能感靈瑞。即顯感顯應也。四顯感冥應者。如人一世勤苦。現善濃積。而不顯應。冥有其利。此顯感冥應也。若解四意。一切低頭舉手。則知福不虗棄。終日無感。終日無悔。若見喜殺長壽。好施貧乏。不生邪見。若詳論者。則有三十六句等種種義也。天性者。佛性也。相關者。連係也。有二種相關。謂天性。誓願也。我於諸佛。但有天性相關。我於彌陀。則有二種。故於彌陀最有緣也。磁石者。吸鐵石。山之陽產鐵。山陰必有磁石。二物同氣故也。
  ○二論文分三。初天性相關。二誓願相關。三結示淨宗○今初。
  論曰。諸佛眾生。同一覺源。迷悟雖殊。理常平等。故曰諸佛是眾生心內諸佛。眾生乃諸佛心內眾生。迹此而言。則諸佛眾生。心精無時而不通脗。但諸佛無時不欲度生。而眾生念念與之迷背。故勢至菩薩曰。一人專憶。一人專忘。若逢不逢。或見非見。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關。故得任運拔苦與樂。
  文分三節。初正明。二引證。三總結。初中同一覺源者。同一天性也。脗者。脗合。即相關也。第二引證中。有事理二意。今但約事釋。一人專憶。喻佛常欲度生。一人專忘。喻眾生念念迷背。佛常欲度生故若逢。念念迷背故不逢。逢故見。不逢故不見。此喻理即位也。子若憶母。喻眾生常念佛。喻名字觀行相似位也。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喻分證位。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此以法合喻也。現前見佛。如遠公三覩聖像。當來見佛。或命終時見。或於淨土見。去佛不遠者。去自果佛不遠也。第三總結。一理。即天性也。拔苦與樂者。悲能拔九界苦集二諦之苦。慈